9月10日,丹佛斯自动控制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一笔1.75亿元人民币的分红如期划到了丹佛斯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人民币账户中,这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后区内首家向总部分红的丹麦公司。
“我们是区内首家利用中国和丹麦税务协定的丹麦公司,税率从之前的10%降至现在的5%,整个过程办下来比想象中快很多,自贸试验区税务局在加速办事流程上帮了我们很多。”丹佛斯上海总经理张乐丹告诉早报记者。
在张乐丹看来,自贸试验区成立后最明显的变化不仅仅是办事流程的缩减,还有实现人民币的双向流动,“跨境人民币的收付,以及双向贷款,使得公司不会有很多多余资金保留在一个地方,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丹佛斯作为丹麦最大的跨国工业集团之一及全球节能环保领域的领导者,为各行业提供机械和电子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丹佛斯的技术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商用供暖、制冷和空调、食品冷冻和工业产品线自动控制领域,大大提高了现代生活的舒适度,推动了环保和清洁能源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丹佛斯进入中国市场,在天津、辽宁鞍山和浙江海盐等地设立了工厂。2001年丹佛斯上海在外高桥成立,2012年5月经由总部授权,公司升级为管理性地区总部,目前也是自贸试验区首批加入亚太营运商计划的21家企业之一,上海公司年销售额近27亿元人民币,负责所有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销售、市场营销、技术服务、咨询管理等业务。
跨境人民币未自动划转
在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政策出台之前,丹佛斯中国虽然设立了国内人民币资金池,但是该资金池仅限于丹佛斯国内关联公司间的资金流通,无法实现与国外总部及关联公司的互通。如何提高集团内公司间结算效率,减少外汇风险,降低资金成本,成为丹佛斯极为关切的问题。
随着跨境人民币政策的出台,公司协同花旗银行,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政策,研究出一套通过丹佛斯内部银行,结合跨境人民币使用的资金管理办法。首先,丹佛斯上海及丹佛斯中国工厂开始逐步把与集团内的交易币种改成人民币,并由丹佛斯总部的内部银行统一结算;接着,进一步推出丹佛斯上海与总部间人民币双向贷款,到目前为止丹佛斯由上海公司的主账户给总部的贷款额达到2亿多元,实现了真正的跨境人民币双向流动。
当然,目前的跨境人民币使用还未到最理想状态。
丹佛斯中国区高级财务经理袁旦表示,最理想的就是能够在伦敦和中国之间实现自动划转,“中国公司下班前,可以把人民币主账户中多余资金划到伦敦的账户,而在伦敦下班后,可以将其多余资金再划给我们,实现多余资金自动划转,真正实现人民币双向流动。”
袁旦说,目前资金的划转还是手动进行,且并非每天都操作,主要是因为银行的系统无法匹配,且跨境人民币有限额。
税率关乎拓展亚太业务
相对人民币流动的便利化,张乐丹则希望税收政策能有更大的弹性,尤其是对于公司拓展亚太业务。
曾经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工作过的张乐丹称,如果货物经过新加坡,使用新加坡的仓储就必须缴纳18%的企业所得税,但如果是离岸贸易,货物并不经过新加坡,税率则为零,但上海目前都要缴纳相关税费。
不过,丹佛斯已经在外高桥开展业务超过13年,税率对其影响并没有新企业来得大,“我们没有新企业那么敏感,但如果要拿更多亚太业务,(税率)会是一个吸引点。”袁旦说,在公司规划整合其他亚太业务时会考虑税收因素,还包括仓储物流成本、金融便利性等。
据介绍,丹佛斯上海除了负责整个中国大陆地区的管理和销售职能,还整合了在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的亚太业务,例如香港客户向丹佛斯订货,货物直接从丹麦发往香港,但资金流却是通过上海公司走,包括开具发票等。
此外,与其他跨国公司一样,丹佛斯上海对台湾支付服务费时还需要代扣代缴所得税。张乐丹说:“作为一个亚太营运公司,如果要拓展境外业务,就要支付境外员工发生在境外的服务,如果最终无法免掉所得税,会带来额外的成本。”
“我们理解税务局的难处,因为离岸服务业务很难定义,要有相匹配的收入来支持所谓的海外业务,税务局最怕有些企业只是挂了个名头,没有实际业务发生,没有带来销售额,这个很难界定。”袁旦说。
尽管目前仍有许多自贸试验区优惠政策丹佛斯尚未全部利用,但在张乐丹和袁旦看来,自贸试验区的前景是很好的,并期待自贸试验区有进一步的创新。“从2001年到现在,我们是与保税区,以及现在的自贸试验区共同成长的。自贸试验区的政府机构政策执行力很强,对企业也很重视。”张乐丹说,10多年下来,发现自贸区的态度和模式变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积极与各个政府部门协调,了解外企的处境并尽力解决问题。
(东方早报记者 是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