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桥保税区生物医药试验用鼠进境记

【信息时间:2015-06-01 14:0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浓浓的夜色笼罩着上海,喧闹了一天的街道渐渐冷静了下来,正是人们与家人共享天伦的时刻。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内一家大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办公室里却依然灯火通明,主管实验材料进口的张经理正在接听一通来着美国的越洋电话。春天的上海,晚上的天气还有点微凉,但张经理的头上却沁出了汗珠。

  

  让张经理如此担心的是一批美国的大鼠。这些经过基因敲除的大鼠是专门用来进行针对癌症药物研发而经过特殊处理的样本。要获得将某个特定基因敲除的大鼠十分不易,需要先将分离出来的胚胎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经过同源重组载体转染后再将筛选出的细胞植入母鼠体内。母鼠生产后仅有一部分大鼠携带基因敲除后的染色体,这部分大鼠还要经过多次杂交才能获得最终可供实验室使用的个体。这一过程最快也要将近一年的时间,而对于一些敲除难度较高的基因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与美国方面的多次沟通,美方实验室才同意将这些大鼠赠与张经理所在的公司进行动物实验。在检测药物的效用和副作用的过程中,动物实验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动物实验证明药物有效且不存在严重的副作用,才能进一步进行人体实验和临床实验,最终顺利上市。

  

  然而如何让这些珍贵的“萌鼠”顺利抵达中国,最终进入实验室却成为了摆在公司面前的一个难题:大鼠抵达口岸后要经过一系列的报检、查验流程,这通常要花去几天的时间,对于已经经过几十个小时“舟车劳顿”的大鼠来说,这样的等待有可能是致命的风险。由于活体大鼠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风险,检疫工作流程较长,加上大鼠对于环境条件要求相对较高,此前该公司发生过多次进境大小鼠死亡的情况。由于投放食物不足,曾经在2 013年发生过进境大鼠互相撕咬致死的事件。更早的时候还曾发生过两起由于运输工具透气性不良导致小鼠窒息死亡的事件。这些“事故”曾经一度让这家生物医药公司不得不延缓实验进度,重新联系美国的实验室,等待下一批小鼠的安全抵达。

  

  张经理的担心也是摆在国检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随着保税区内进口实验用大小鼠数量的日益增长,外高桥保税区国检部门发现了之前工作模式存在的弊端,一直在积极的创新工作思路,针对活体大小鼠等风险高、对时间要求高的货物,采取全新的查验模式。

  

  首先,报检完成的货物在抵达机场后不进货站,直接由专门的运输车辆运往外高桥保税区的查验场站进行查验。这种模式的运用在合规合法、风险可控的同时,将报检查验流程的时间缩短了一天,极大的提高了进境大鼠的存活率。其次,为了保证进境的大鼠没有携带传染病和其他有害物质,国检人员对于大鼠们还要进行“特殊关注”。在查验场站完成查验后,大鼠运往实验室的动物隔离室进行隔离。在隔离期间,国检人员会再到动物隔离室进行后续的观察,以避免携带传染病的老鼠在现场查验时处于潜伏期,成为“漏网之鼠”。

  

  全套流程可以保证试验用鼠当天落地,当天抵达实验室,不仅让张经理吃了一颗定心丸,也为其他生物材料的快速入境打开了一条“快车道”。查验流程的高速犹如“腾云驾雾”,查验过程的严格好比“火眼金睛”,两项神技傍身的国检人员化身为“萌鼠守护神”,保护了进境大小鼠的健康存活,也保障着国家人民的生命安全。2014年,通过外高桥保税区进口的实验用鼠共20批次,共949只,货值达到30.06万美元,充分满足了区内实验室的科研需求。

  

  2015年,上海国检局仍在继续大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从事无巨细的“家长式管理”到如今的“负面清单”、“事中、事后监管”,自贸区进境活体动物的创新工作模式正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工作思路的进步的一个缩影。随着自贸区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国检部门必将面临新形势、发现新问题、应对新挑战,唯有顺应潮流、政策创新,才能做好“园丁”,让更多企业在自贸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上海检验检疫局荣获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表彰

发布日期:2015年05月19日

  5月18日,上海市市委、市政府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海检验检疫局荣获3项科技进步奖表彰。该局食品中心印丽萍研究员等主持完成的“进出口农产品中有毒有害植物的检测技术和防控实践”、原材料中心段冀渊博士等主持完成的“纤维成分检测技术在消费者权益保障中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食品中心杨捷琳研究员等主持完成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关键检测技术及溯源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本年度,在上海市授奖项目减少的情况下,该局不求短平快,继续保持科技创新稳定提升,以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攻克技术难关,并在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上发挥显著作用,为营造上海检验检疫“科技兴检”、“人才强检”的氛围,对内培养科学素养,对外展示检验检疫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

来源:上海检验检疫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