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自贸区33:业界望“自贸东风”助上海破瓶颈圆梦“东方大港”

【信息时间:2013-09-17 12:39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中新社上海9月16日电 (记者 郑莹莹)“货物吞吐量全球居首”、“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上海港头顶已有的这些桂冠,伴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即将运营,被赋予新的内涵。

  如此间专家所言:上海港拼的将不仅是箱量,而是有望逐步占据航运产业链的高端,真正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上海自2009年提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以来,一直“卡”在软件不足上。尽管货物、集装箱吞吐量连年居首,但航运服务业比重小、全球航运交易、定价话语权不足等绊脚石,阻滞其迈向国际公认的“东方大港”。

  而自贸区的到来,让此间业内人士看到曙光。“自贸区的亮点在于金融创新,这对航运界的影响将不仅是多一些货、多一些箱子,而是有望让上海此前没有很好做起来的航运金融,借着自贸区的东风做起来。”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曲林迟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曲林迟认为,上海要建国际航运中心,不是凭借箱量(集装箱吞吐量)一直往上涨,也不一定是国际中转比重有多大,而是要占据航运产业链的高端,“目前上海在国际航运市场中尚处于产业链低端,要高端还是要做航运金融。”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国际航运研究室副主任张永锋也认为,上海在基础货量、港口要素这些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航运服务软环境较差,特别是在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上尚处起步,而自贸区有望实现的金融开放,包括人民币自由兑换等,可以促进相关服务要素集聚,对构建航运“软环境”大有裨益。

  其实,“自贸东风”劲吹之际,不少航运类企业已在谋划借风“扬帆”。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来股票频频上涨,堪称业内“红人”。该集团董事长陈戌源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集团已在研究“功能升级”,其中便包括“从传统的仓储运输,转向为贸易服务提供更广舞台;从单一的港口产业,向港口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发展”。他认为,“自贸区会给整个区域的贸易活动,包括物流、金融服务,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业界的另一期盼是,上海自贸区的出现,能令一直在低谷徘徊的航运市场有所改观。航运市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虽有短时回升,但相对低迷。

  中国港口协会原秘书长何业钢对中新社记者分析道,自贸区所带来的贸易便利化,有望吸引国际上大的航运公司把航线开到上海来,大的货主们也有兴趣把货物堆放在自贸区里,“在没有确定货物流向之前,上海自贸区有可能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物流中转基地。”

  就在本月,中波轮船股份公司与上海船厂签订了32000吨重吊船建造合同,开启新一轮船舶订造计划。中波轮船股份公司总经理孙敏在签约仪式上告诉中新社记者,“建造这艘船也正是为了迎接自贸区有望不断增加的运输量。”而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叶锦文的期盼则是:作为中国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船厂之一,希望借自贸区赢得更多机会。

  无论是引领产业走向高端,还是给低迷之市注入活力,此间业界对上海自贸区给航运界带来的利好,多抱有不小的期许。当年孙中山先生曾有宏伟设想:扩建上海黄浦江右岸,以“新黄浦滩”为基地建设一个“东方大港”。而今随着自贸区率先“落户”上海,“东方大港”之梦又添了一道牢靠的现实基石。

(中华航运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