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想理解并抓住自贸区的机遇,请不要着急,先从了解自贸区的精髓入手吧。
如果你认为上海自贸区有多大突破性优惠政策,那你就错了。既没有想象中的企业所得税降到15%,也没有开放网络管制的可能。
不仅如此,即便是已经公布的自贸区整体方案中的多个金融改革措施,也不会一步到位,利率自由化等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间逐步试行,也有可能最终不实行。这取决于上海和相关部委的博弈,也取决于自贸区试运行的进展情况。为什么叫自贸试验区,不叫自贸实验区,区别就在这里。
理解上海自贸区的精髓,并不在于有多少税收和金融创新的突破,其核心在于“开放”和“放权”。即对外进一步向外资开放准入范围,对内进一步收缩政府权力。这也是李克强经济学的精髓:用开放倒逼改革,用放权助推活力。
为什么要做上海自贸区?我们不得不提到中美正在进行的双边投资贸易协定、美国人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在力推的TPP和TTIP。这三个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未来将有可能取代WTO规则,成为世界主流贸易和投资框架。相比WTO,这三个谈判更侧重于投资便利化、外资国民待遇化、降低投资壁垒等。
为了应对这几个框架的冲击,中国需要选择一个地方提前试点,上海自贸区于是应运而生。这也是上海的幸运所在。1978年以来的两次象征性的改革措施,上海就占了两个(浦东开发开放和上海自贸区)。
从这个意义上看,外资企业的获利空间将远大于内资、投资贸易领域可能性远大于金融领域。仔细阅读国务院批复的上海自贸区整体方案,涉及内资的只有少数几条,多数都是指向外资准入、审批环节的放开和改革。涉及金融改革的,并未出现在详细的附录表格中,多数都是原则性表示。
由于金融改革的复杂性,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可能出现小步慢走的状况,整体方案中涉及的利率市场化未必能立即实施,初期可能实现的只有资本项目自由兑换、金融资产资产方市场化定价等。这些改革需要在未来三年中逐步探索、博弈,才有可能推出。
相比来看,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则是更容易操作的。因此上海自贸区初期的侧重点主要是在政府权力收缩、投资领域放宽、贸易便利化方面。
李克强总理在和上海市领导谈及自贸区时曾反复问到,到底是要政策还是要改革?其言下之意就是改革是放权,政策是细化优惠。
现在来看,放权远比一点点的政策优惠要大的多,上海市领导的“要改革”实际是要来了更大的优惠。
上海自贸区改革的重点在于1、开放外资更进一步进入服务贸易领域(原来主要是制造贸易);2、减少对外资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制,为全国推广做准备;3、提高通关便利化,缩减区内海关查验;4、实行负面清单,减少细化行业管制;5、创新航运中心产品,力推上海成为全球航运中心。
这些都指向现有政府审批和监管环节,层层审批、层层监管让企业不堪其扰,开放领域的限制也让很多创新难以实施。只有让政府放权,才可能让内外资企业活力迸发。可以说,上海自贸区是李克强经济学的试验田。
上海自贸区刚刚起步,很多细化的规则还未公布,轻言有多大利好还为时尚早。走走看看,三年后再来下结论。
(中华航运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