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外高桥二期码头上看到,长达1500米的岸线泊位上整整停靠了8艘集装箱船舶,码头上所有桥吊都开足了马力。只见,桥吊轻舒猿臂,集装箱便在它们手里上下翻飞,一个个从甲板上被高高吊起,而地面上一辆辆集卡则鱼贯而入,快速将卸下的集装箱运走,整个过程井井有条,配合得天衣无缝。
4月24日从有关部门获悉,今年以来,上海港码头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一季度全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40万标箱,同比增长12%,全年更有望首次突破3000万标箱大关,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与此同时,转型发展的步伐也未停止,上海港正从“装卸工”变为“服务商”,从“世界第一大港”迈向“世界强港”。
所有桥吊开足马力
4月25日凌晨,日本邮船公司的“中华快航号”大型集装箱船完成装卸任务后,驶离外高桥二期码头,前往下一个港口。这个身长280米的“大家伙”靠泊上海港还不到20个小时,就完成了3200个标箱的装卸任务,平均每分钟的装卸量达到2.6个标箱,上海港的码头生产效率令船方啧啧赞叹。
事实上,这只是上海港忙碌生产的一个缩影。负责外二期码头运营的上港集团振东公司总经理韩刚介绍,从4月20日以来,该码头每天完成的集装箱量都超过计划数,目前公司2000名员工已分成4班24小时不间断地为船舶提供装卸服务,力争尽量缩短船舶的靠泊时间,为船方节省成本。
据悉,目前上海港每月航线已达到1425条,每天装卸的集装箱量超过9万标箱,均达到历史高峰。上海港已从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重新迈上快速发展之路。
转型物流服务商
码头生产平稳有序,成绩固然喜人。但如今的上海港已不再仅仅满足于量的增长,“向国际一流港口服务商转型”,是“世界第一大港”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
上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戌源表示,世界大港不能以箱量论英雄,而要看影响力和带动力,看谁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更高,谁的话语权更响。为此,上海港必须从单一的码头装卸服务商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向“世界强港”看齐。
今年,上海将进一步发挥洋山港的枢纽效应,继续加大洋山港区的航线密度,使之能覆盖全球所有贸易区,提高航线的服务能级和竞争力。与此同时,洋山港的水水中转比例也将进一步提高,达到48%,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洋山和外高桥两大港区也将实现联动发展。目前,两港区之间的穿梭巴士已正式开通,货主可以在外高桥交货,然后通过水路将货运至洋山再出海,从而免去了陆上运输的奔波。
去年,由长江沿线18家港航、物流企业组建而成的长江公司正式成立,上港集团实施了8年的“长江战略”又取得重大突破。目前,上港集团已先后投资重庆、九江、南京、江阴、长沙、宜宾等长江沿岸主要港口,并在部分港口设立大型物流园区和仓库,一张上至重庆、下抵上海的长江航运网逐渐成形。该网将帮助上海港更好地服务全国、服务长江流域,也同时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力。
今年,上海港还将全力推进大型物流基地的建设。未来,一个占地面积达5万平方米,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物流采购中心将出现在外高桥六期码头上。此外,东盟产品物流分拨中心,台湾水果和农产品物流中心也将落户上海港。
强港也是爱心大港
“世界强港”不仅要有一流的服务,还要有一流的企业文化,要成为真正的爱心大港、和谐大港。
从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港转型为股份公司,进而上市接受市场的考验,并在国际竞争中摸爬滚打。为了这样的“成长”历程,上海港的职工付出很多。“只有解决好困难职工的问题,老海港才能重获新生。”转型中的大港没有忘记曾经作出贡献的“老码头”们。除了积极参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港集团工作的另一重心就是倾注全力编织好帮困救助的爱心之网。
1996年,上港集团的前身上海港务局成立了爱心基金会,目前该基金会累计收到的职工捐款超过3000万元,帮助上千名困难职工渡过难关,也有力地助推上海港从老码头逐步走向现代化世界大港。
职工个体的发展要与企业发展同步,这也是上海港提出的目标。“上港集团现有职工4.1万人,不管是正式员工还是劳务承包工,我们都把他们当作是和谐家园的一分子。”陈戌源说,5年来上港集团职工人均工资增长了200%,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每位职工每两年还可以疗休养一次,接受全面、专业的体检。
延续辉煌历史,承载国家战略,和谐家园的建设让上港人倍感骄傲和光荣。
(中华航运网辛颖姿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