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综合保税区即将实现向国际接轨的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发展这个重要步骤,即将在浦东举办的"第11届世界自由贸易园区大会"将助推其早日拿到国内首张自贸园区牌照。
《每日经济新闻》从浦东方面获悉,由世界自由贸易区协会和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第11届世界自由贸易园区大会将于2011年11月10-11日在浦东举行。主题为"自由贸易园区功能创新"。这也是该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中的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无疑有望提速。
"中国的保税区在规模和创新方面都处于世界最前列,而中国内地首个自由贸易园区有望在上海设立。"世界自由贸易区协会主席马瑟的这番话,无疑提振了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的信心。
中国的保税区确实实力不容小觑。自1990年中国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外高桥保税区在上海浦东设立后,中国已陆续设立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102个。2010年,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进出口总额达3884.9亿美元,同比增长33.6%,占同期中国外贸总量的13%。
而地处浦东的中国最大的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在经过20多年的探索发展,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2009年之前,上海的洋山、外高桥、浦东机场三个保税区是独立运作的,但自"三区联动"统一发展之后,随着在物流、国际贸易、增值服务等方面更加高效的配合,未来上海综保区将向更深层次地探索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
自由贸易园区是世界范围内推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重要平台。此前,中国生产力学会曾在上海调研,提出了在上海浦东建设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建议。通过离岸贸易、飞机融资租赁、保税期货交割等推动上海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的业务。
业务部门已先行先试
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此前曾公开指出:上海的保税区经过20年发展,自身也有功能转型升级的需求,比如真正的境内关外政策、试点非保税货物以增值税"不退不征"方式进入保税区运作等等。
2011年上半年,上海综保区预计完成进出口总额478亿美元,同比增长28%,占上海全市进出口的比重从上年的22%提升至23.5%。其中洋山保税港区在全国各保税港区中排名第一,完成进出口额27.8亿美元,同比增长57%;外高桥保税区进出口额在全国各保税区中排名第一,完成进出口额450亿美元,同比增长26%,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完成2000万美元。
"上海综合保税区已然走在了我国特殊监管区域与国际接轨发展的最前列,具备了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发展最完备的基础和最充分的条件。"简大年向记者介绍。
戴海波在谈到未来自由贸易园区的具体功能时强调,自由贸易园区只是一个国际通用称谓,浦东更看重的还是其中的功能。
"根据设想,比如在园区里,我们可以提供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竞争力的税赋,还可以在外汇收付方面,让企业更便于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开展某些业务,不用受条条框框的制约等等。"
但采访中,戴海波还是向记者坦言,与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园区相比,目前中国的保税区在政策开放度和贸易便利化等方面仍有差距。而浦东正争取设立中国内地首个自由贸易园区,面积涵盖上海综合保税区的三港三区。据他透露,未来,浦东将在监管模式、外汇管理、税收政策等方面都将有更多实质突破。
在戴海波看来,上海未来要建设四个国际中心,只做在岸业务肯定是不够的。国际级的中心,一定要在岸、离岸业务都做起来才行,但要实现在岸、离岸业务很好的衔接,就需要一个好的平台,因此,浦东建设自由贸易园区势在必行。
另外,记者获悉,目前,上海海关、外汇等业务部门对上海综保区的创新发展很支持,在推动贸易便利化方面,已然承担起先行先试的职责。相信未来属于上海的这个"自由贸易园区"的名称已是指日可待了。
(中华航运网辛颖姿供稿-摘自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