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湖北将投入3000多亿元全力打造武汉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武汉市政府近日审议通过了《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建设发展战略纲要》,中部最大的航运中心建设全面提速。
有关专家对武汉航运中心建设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分析后认为,虽然武汉区位优势明显,港航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但港航设施规模、功能和水平存在的诸多不足是长江航运产业跨跃式发展的瓶颈,建设中急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航运中心建设综合优势明显
2005年,湖北省提出了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战略构想。2011年1月,国务院将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列入国家战略,湖北省人民政府同年9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湖北水运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提出利用10年左右时间全面建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一是国家高度重视内河水运发展,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内河水运不断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对长江航运基础设施的专项投入资金是“十五”同期的3倍。2011年初,国务院把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航运发展迎来新机遇。今年1月,武汉市政府提出,力争5年基本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系列战略为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区位优势明显,水运事业发达,“得中独厚,得水独优”。武汉位于我国经济地理中心,以其为中心的400公里范围内,可辐射中部6省45个中等以上城市。武汉是长江中游最大港口城市,是长江干线利用自然水深通行5000吨级船舶的起始点。当前,武汉铁路、航空、公路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不断提升,为重塑水运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基础设施完备,港航条件优越。武汉新港是全国内河主枢纽港口之一、拥有27个港区、553个生产性泊位,最大靠泊能力70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50万标箱,是长江中游首个“亿吨大港”。随着沪蓉、京珠等高速公路和京九铁路、京汉广城际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开通,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凸显,已成为我国经济承东启西、接南联北的战略要地。
四是航运资源聚集,产业配套齐全。长江航运干线2838公里,其中湖北境内1060公里,所占干线航道在沿江省市中最长,而武汉通航里程之长、沟通地域之广,居中国内陆城市之首;长江干线25个重要港口中,湖北武汉地区有9个;武汉汇集流域、省、市三级航运管理机构,是长江全线航运管理和决策中心所在地;航运产业配套齐全,是我国内陆最大船舶生产基地,有一批航运设计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为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据武汉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定位是:中部地区主要的集装箱运输基地、船舶制造基地、综合航运服务基地、物流及贸易基地、航运科技与教育基地和信息服务基地;我国重要的水运交通枢纽、物资集散枢纽和港口经济枢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河航运中心。形成立足中游、辐射中西部地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中转和腹地型相结合,航线遍及沿江沿海和近洋的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港口城市区。
——港航设施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长江干线、支流航道及网络体系建设不能满足需要。目前,长江中游安庆至武汉航道保证水深为4.5米,不能满足5000吨级江海直达班轮全年满载通航要求。长江大桥上游主要通行2000至3000吨级船舶,长江大桥下游主要通行3000至5000吨级船舶。汉江等主要支流航道等级较低,航道网络体系通达性不足,制约水运能力整体提升。
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说,交通部将继续加快长江中游干线航道系统整治,积极争取国家推进长江安庆至武汉6米水深、武汉至宜昌段4.5米水深航道工程建设,实现武汉至安庆航通通航能力由5000吨级海轮提高到1万吨级,武汉至宜昌则由2000至3000吨级单船提高到5000吨级。同时,推进江汉运河等干支联网工程,加快建设形成以“长江-汉江运河-汉江”1000吨级高等级航道圈为主体的干支直达,通江达海的航道网络。
其次,多数港区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不高,配套服务设施与功能相对薄弱。港口码头吨级偏小,港区陆域相对狭窄,缺乏拥有深水泊位和铁路专用线的大型铁水联运港区。岸线尤其是宜港岸线尚未开展资源化管理,岸线合理使用、资源效益显现、管理秩序维护等方面问题逐步显现。
第三,港航及相关产业集约化发展不够,船队规模偏小,船型标准化程度不高,船舶运营经济性不足。湖北境内长江通航里程是安徽省的2.75倍,但货运总量仅为其1/2,2010年湖北船舶平均载重吨为680吨,仅为安徽的1/3。湖北运力大于5万吨的大型航运企业仅占航运企业总数的2.2%,而重庆市为7.9%,安徽省为15%。武汉新港范围内船舶平均吨位与上游重庆、湖南相比有一定优势,但与下游安徽、江苏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集疏运方式亟待完善
目前,武汉新港区域内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干线的公路运输网络。但铁、水、公、空等运输方式缺少一体化整体规划,各运输方式间有机衔接不够,物流基地、进港道路、铁路支线等集疏运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多式联运综合效益未能有效发挥。
武汉是全国8个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之一,正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多种交通方式衔接体系。目前,武汉新港正规划建设快捷通畅的集疏运网络,构筑多层次互补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完善提升水运与公路、铁路、航空无缝对接、货畅其流的运输效能,建设形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便捷集疏运体系。
武汉新港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新港集疏体系东部由“六纵三横六联”的公路和5条沿江铁路通道构成,西部则由“三纵三横六联”的公路、2条垂江铁路通道和1条沿江铁路通道构成,连接武汉新港阳逻港及京广、京九的江北铁路正在建设中。届时,铁路集装箱转运站将直达阳逻码头,“铁水联运”无缝对接,将共启集装箱“铁水联运”时代。
据了解,中铁集装箱公司与武汉新港正构建多方式联运平台及其协作机制,共同推动中西部集装箱经铁路运抵阳逻港,再经港口“江海直达”航线运往上海洋山港。中铁集装箱武汉分公司总经理张道胜认为,武汉新港集装箱货源将通过铁路延伸至郑州、陕西、重庆和成都等“水路达不到”的地方,这意味着中西部地区外贸口岸平移千余公里,阳逻港将由中部地区中转港口成为出海口岸。
根据航运中心建设发展战略纲要,武汉还将发展内河航线与江海直达航线相结合的航线枢纽,实现武汉与泸州、重庆、宜昌、南京、襄阳等长江、汉江等重要港口航线的连接,通过江海直达航线使武汉成为长江中游最大水上门户和出海口岸。
当前,武汉临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规模不大,对港航关联度、依赖性不高,对港区关联支撑作用发挥不足。武汉正以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为依托,加快临港物流园区建设,促进钢铁及深加工、石油化工、建筑材料、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向沿江布局、聚集发展,高标准建设阳逻等临港新城,力争2015年临港产业产值达2000亿,实现“以城带港、以港兴城、港城互动。”
武汉新港“十二五”发展规划显示,武汉新港“十二五”规划实施港口航运能力提升、航道整治疏浚、航运物流等八大工程共计111个重大项目,预算总投资1766亿元。这些工程全部完工后,武汉港航基础设施将大为改观。
(新华网)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优势明显但仍存不足 |
未来5年,湖北将投入3000多亿元全力打造武汉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武汉市政府近日审议通过了《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建设发展战略纲要》,中部最大的航运中心建设全面提速。 有关专家对武汉航运中心建设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分析后认为,虽然武汉区位优势明显,港航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但港航设施规模、功能和水平存在的诸多不足是长江航运产业跨跃式发展的瓶颈,建设中急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航运中心建设综合优势明显 2005年,湖北省提出了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战略构想。2011年1月,国务院将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列入国家战略,湖北省人民政府同年9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湖北水运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提出利用10年左右时间全面建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一是国家高度重视内河水运发展,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内河水运不断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对长江航运基础设施的专项投入资金是“十五”同期的3倍。2011年初,国务院把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航运发展迎来新机遇。今年1月,武汉市政府提出,力争5年基本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系列战略为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区位优势明显,水运事业发达,“得中独厚,得水独优”。武汉位于我国经济地理中心,以其为中心的400公里范围内,可辐射中部6省45个中等以上城市。武汉是长江中游最大港口城市,是长江干线利用自然水深通行5000吨级船舶的起始点。当前,武汉铁路、航空、公路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不断提升,为重塑水运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基础设施完备,港航条件优越。武汉新港是全国内河主枢纽港口之一、拥有27个港区、553个生产性泊位,最大靠泊能力70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50万标箱,是长江中游首个“亿吨大港”。随着沪蓉、京珠等高速公路和京九铁路、京汉广城际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开通,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凸显,已成为我国经济承东启西、接南联北的战略要地。 四是航运资源聚集,产业配套齐全。长江航运干线2838公里,其中湖北境内1060公里,所占干线航道在沿江省市中最长,而武汉通航里程之长、沟通地域之广,居中国内陆城市之首;长江干线25个重要港口中,湖北武汉地区有9个;武汉汇集流域、省、市三级航运管理机构,是长江全线航运管理和决策中心所在地;航运产业配套齐全,是我国内陆最大船舶生产基地,有一批航运设计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为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据武汉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定位是:中部地区主要的集装箱运输基地、船舶制造基地、综合航运服务基地、物流及贸易基地、航运科技与教育基地和信息服务基地;我国重要的水运交通枢纽、物资集散枢纽和港口经济枢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河航运中心。形成立足中游、辐射中西部地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中转和腹地型相结合,航线遍及沿江沿海和近洋的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港口城市区。 ——港航设施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长江干线、支流航道及网络体系建设不能满足需要。目前,长江中游安庆至武汉航道保证水深为4.5米,不能满足5000吨级江海直达班轮全年满载通航要求。长江大桥上游主要通行2000至3000吨级船舶,长江大桥下游主要通行3000至5000吨级船舶。汉江等主要支流航道等级较低,航道网络体系通达性不足,制约水运能力整体提升。 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说,交通部将继续加快长江中游干线航道系统整治,积极争取国家推进长江安庆至武汉6米水深、武汉至宜昌段4.5米水深航道工程建设,实现武汉至安庆航通通航能力由5000吨级海轮提高到1万吨级,武汉至宜昌则由2000至3000吨级单船提高到5000吨级。同时,推进江汉运河等干支联网工程,加快建设形成以“长江-汉江运河-汉江”1000吨级高等级航道圈为主体的干支直达,通江达海的航道网络。 其次,多数港区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不高,配套服务设施与功能相对薄弱。港口码头吨级偏小,港区陆域相对狭窄,缺乏拥有深水泊位和铁路专用线的大型铁水联运港区。岸线尤其是宜港岸线尚未开展资源化管理,岸线合理使用、资源效益显现、管理秩序维护等方面问题逐步显现。 第三,港航及相关产业集约化发展不够,船队规模偏小,船型标准化程度不高,船舶运营经济性不足。湖北境内长江通航里程是安徽省的2.75倍,但货运总量仅为其1/2,2010年湖北船舶平均载重吨为680吨,仅为安徽的1/3。湖北运力大于5万吨的大型航运企业仅占航运企业总数的2.2%,而重庆市为7.9%,安徽省为15%。武汉新港范围内船舶平均吨位与上游重庆、湖南相比有一定优势,但与下游安徽、江苏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集疏运方式亟待完善 目前,武汉新港区域内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干线的公路运输网络。但铁、水、公、空等运输方式缺少一体化整体规划,各运输方式间有机衔接不够,物流基地、进港道路、铁路支线等集疏运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多式联运综合效益未能有效发挥。 武汉是全国8个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之一,正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多种交通方式衔接体系。目前,武汉新港正规划建设快捷通畅的集疏运网络,构筑多层次互补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完善提升水运与公路、铁路、航空无缝对接、货畅其流的运输效能,建设形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便捷集疏运体系。 武汉新港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新港集疏体系东部由“六纵三横六联”的公路和5条沿江铁路通道构成,西部则由“三纵三横六联”的公路、2条垂江铁路通道和1条沿江铁路通道构成,连接武汉新港阳逻港及京广、京九的江北铁路正在建设中。届时,铁路集装箱转运站将直达阳逻码头,“铁水联运”无缝对接,将共启集装箱“铁水联运”时代。 据了解,中铁集装箱公司与武汉新港正构建多方式联运平台及其协作机制,共同推动中西部集装箱经铁路运抵阳逻港,再经港口“江海直达”航线运往上海洋山港。中铁集装箱武汉分公司总经理张道胜认为,武汉新港集装箱货源将通过铁路延伸至郑州、陕西、重庆和成都等“水路达不到”的地方,这意味着中西部地区外贸口岸平移千余公里,阳逻港将由中部地区中转港口成为出海口岸。 根据航运中心建设发展战略纲要,武汉还将发展内河航线与江海直达航线相结合的航线枢纽,实现武汉与泸州、重庆、宜昌、南京、襄阳等长江、汉江等重要港口航线的连接,通过江海直达航线使武汉成为长江中游最大水上门户和出海口岸。 当前,武汉临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规模不大,对港航关联度、依赖性不高,对港区关联支撑作用发挥不足。武汉正以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为依托,加快临港物流园区建设,促进钢铁及深加工、石油化工、建筑材料、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向沿江布局、聚集发展,高标准建设阳逻等临港新城,力争2015年临港产业产值达2000亿,实现“以城带港、以港兴城、港城互动。” 武汉新港“十二五”发展规划显示,武汉新港“十二五”规划实施港口航运能力提升、航道整治疏浚、航运物流等八大工程共计111个重大项目,预算总投资1766亿元。这些工程全部完工后,武汉港航基础设施将大为改观。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