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合力打造“邮轮经济圈”

【信息时间:2012-09-11 09:45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后,9月8日,在第16届中国投洽会首日,厦门港务控股集团与台湾港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约,一个以发展“两岸邮轮经济圈”为核心的两岸港务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由此开启崭新篇章。 

  厦门港务与台湾港务签约 

  “签约后,双方马上着手互设办事处。”签约后,厦门港务控股集团董事长郑永恩心情不错,据他介绍,双方将在多个方面展开合作,包括开展集装箱干支线配合与错位发展,共同构建海峡两岸邮轮经济圈,共同推动建立闽台海运小型快捷物流通道和厦门港刘五店码头航道建设,使之实现常态化通航,并致力于将刘五店港区打造成为台商服务的便捷通道。此外,双方还将共同推进海峡两岸港口电子信息交换业务,推动双方港口小型快捷货运电子信息平台的建设。 

  此次签约后,一个“两岸邮轮经济圈”也将呼之欲出。据悉,目前,亚洲基本上形成了东北亚和东南亚两个邮轮经济圈,北部以上海为始点,向北辐射青岛、大连等国内沿海港口城市以及韩国、日本,终点落在俄罗斯;南部则以香港为始点,辐射了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等地,在整个亚洲的邮轮经济圈“势力范围”中,亚洲东南部处于相对空白阶段。 

  郑永恩透露,厦门港务通过与台湾港务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希望能在东南亚打造一个凸显两岸特色的邮轮经济圈,以厦门为起点,往南辐射香港,往北与上海相连,往东与台湾港区接壤,正好形成一个与亚洲另两个邮轮济圈互补的“两岸邮轮经济圈”。 

  台湾港务首次上门合作 

  而事实上,这也正是台湾港务股份有限公司“主动上门”与厦门港务签约的原因所在。 

  “和大陆的很多港口城市有过多次签约,但以往都是大陆港口企业上门找我们,只有这一次是‘主动上门’来到厦门的,并且与厦门港务的合作也是最实质性的。”台湾港务董事长萧丁训在双方合作文书上签完字后如此评价。 

  在厦门整合港口当会儿,对岸的台湾也经历了一轮“政企分开”的港口整合。为强化台湾商港的经营利基与国际竞争力,台湾“行政院交通部”整并了基隆、台中、高雄、花莲等4个国际商港及其辅助港,将航政、港政业务汇整成立为航港局,另成立了“台湾港务股份有限公司”专门经营港埠,由此开始“政企分离”。 

  按照台湾方面的设想,台湾商港不仅要造量,更要增值,创造经济价值是台湾港口未来的经营策略,例如高雄港自由贸易港区可与南科、男梓工业区串连成“自由经济示范区”,并加速建设洲际货柜港与南星计划,成为强大的区域型枢纽港。 

  萧丁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未来台湾港口不再单纯重视装卸量,必须同时重视经济价值之创造及提升,即“增值与造量”是今后台湾港务的经营策略。在“增值”策略方面,将扩大各港区的自由贸易港区功能;在“造量”方面,将依照各港区的特色去发展,充分发挥各港区的优势与机会。 

  “双方签约后,第一步要做的合作就是发展‘人流’。”萧丁训认为,基隆港区拥有完善的客运设施与经营经验,未来可以发展两岸渡轮及国际邮轮业务,从而将“人流”化成“金流”。 

  厦门港务的独到魅力 

  “这段时间,通过与厦门政府和厦门港务方面的人士接触,感觉他们的想法很新颖,很前瞻,也很务实。”在萧丁训看来,这是促成台湾港务与厦门港务签约的主要原因。 

  厦门港是大陆首批对台开放的港口之一,也是大陆对台开放的重要直航港口。目前,厦门港有台湾航线12条,来往于厦门港与台湾高雄港、基隆港以及台中港之间,实现集装箱船周班运营。2011年,厦门港对台完成集装箱运量33.45万标准箱。 

  厦门在新历史阶段对整座城市的重新定位,无疑是吸引台湾港务乐意合作的一大原因。去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明确“支持厦门加快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后,厦门成为继上海、天津、大连之后,国内第四个国际航运中心,对台成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最鲜明的特色,而打造厦门国际邮轮母港成为其主要组成部分。 

  厦门国际邮轮中心暨厦金客运码头的运营,开启了厦门邮轮经济的新篇章,展示了厦门旅游经济的新前景。2011年,经“小三通”往来两岸的旅客吞吐量达到138万人次。 

  无论是30年来在推动厦门的经济产业持续转型中,还是在推进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在厦门乃至福建港口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据统计,厦门港务货物吞吐量占厦门全港的50%,集装箱吞吐量占厦门全港的75%,使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全国第七,并跻身世界集装箱港口18强。 

  着力推进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成为厦门港务控股集团的最大愿景。 

  (中华航运网摘自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