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9日上午,两艘大型集装箱船从洋山港起锚,分别驶往波兰和斯洛文尼亚。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两艘船上各有一只集装箱在上海完成了从拆箱到重组货物的全过程。一拆一装之间,上海港首次实现了对国际集装箱货物的二次集拼和中转运输,标志着洋山保税港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正式启动。
不要小看拆拆装装业务,这其实是上海港多年的“隐痛”。目前,亚洲地区国际航运中转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韩国釜山和我国香港等传统集装箱枢纽港,我国内地港口在国际中转方面竞争力较弱。如新加坡港国际中转箱量比重达到85%,香港也超过60%,而上海港经过多年努力,国际中转箱量数仍不到总箱量的10%。究其原因,由于受航线航班、监管模式、运输政策等因素的限制,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始终无法启动。这直接导致国际货物只能在上海港整箱出口或进口,而不能把上海作为集散点或中转站,进行二次运输分配。
两年前,上海海关、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和上海港务集团联合成立了“洋山保税港区拓展国际中转集拼功能”课题组。几年来,课题组依次解决了远洋航线、近洋航线、沿江沿海支线的互联互通等问题,优化制定了水运、港务、报关、拆拼箱等流程业务环节,终于走通了国际中转集拼这条路。本月12日,一批韩国出口货物悄然运抵洋山港。随后在海关的监管下,这批货物中的铝制顶盖等货品与中国内地生产的一批女鞋,同时拼装进发往斯洛文尼亚的集装箱,而另一部分货品则与一批汽车雾灯和显微镜片共同搭上了驶往波兰的轮船。
与人们熟悉的 “拼车”、“拼房”一样,上海港做起了“拼货”业务,对船公司和货主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运输成本将大幅降低。从此,船公司可以在上海放心地揽货,然后将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重新拆散,按照不同的目的地和时间要求安排航线。如此一来,船公司只要利用上海港的现有航线,就可以满足全球客户的需求,而不必满世界地开辟新航线,大大降低航线重复率。而上海港从过去熟悉的装卸业务,到如今开启拆装功能,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在现代航运服务能力和内涵方面,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下一步,洋山保税港区将加快洋山岛域国际中转集拼中心的规划建设,尽快实现无纸报关、散货上岛、启运港退税等功能,力争早日实现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规模化运作。
(中华航运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