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回忆——外高桥下一步:自由贸易园区

【信息时间:2013-03-25 11:18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胡炜,男,1947年3月生,汉族,浙江绍兴人,学历在职大专,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197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2月参加工作。

浦东新区第一任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主任,浦东新区第一任区长,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外高桥保税区从获批设立至今,已经走过了近23个年头。当年的一片农田和芦苇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保税区。

 

 

 

  如今,作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样本,它正在试点建立自由贸易园区,探索一条新的贸易路径。

 

 

 

成为全国重要试验区

 

 

 

  上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提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这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最伟大的战略决策,外高桥保税区是浦东开发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性区域,是我国开放层次最高的区域,在我国对外开发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国的改革开放、浦东的开发开放,外高桥保税区是最典型的区域、最成功的样板,有很多给我们改革开放的启示。回顾总结外高桥保税区20余年的建设发展,最基本的经验是“政策是生命,创新是动力,法制是保障”。具体讲的就是“四个坚持不动摇”: 坚持“三个自由”的政策创新不动摇,坚持市场功能建设不动摇,坚持体制创新不动摇,坚持法制完善不动摇。

 

 

 

  外高桥保税区建设,当时没有政策借鉴,都是在探索政策。探索设计政策、创新政策、争取政策、实施政策成为外高桥保税区一项首要工作。当时,从中央给保税区的政策来看,可以归纳为“三个自由”:贸易自由、货币自由、货物进出自由。

 

 

 

  其中,贸易自由的政策突破,特别是允许外资设立贸易公司的政策突破却难度很大。因为当时所有法规条例都限制贸易公司设立。当我们按程序上报伊藤忠开设贸易公司项目申请时,当时由于没有这个先例,为此部里审批部门建议报国务院讨论。1992年外经贸易部审核后发出了标志性的1号文件,于是我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公司——日本上海伊藤忠商务有限公司经批准在外高桥保税区注册。后来在1993年9月,第一个中外合资物流企业——上海外红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成立,突破了服务贸易领域引进外资的瓶颈。

 

 

 

  “三个自由”中最重要的则是贸易自由。外高桥在企业的进出口经营权上的政策突破,为贸易企业打开了一扇门,成百上千的企业为此蜂拥而至。

 

 

 

  保税区的政策,国家部委相关部门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反复过多次。譬如,税收政策由入区退税转变为离境退税,无国内贸易权转变为具备国内贸易权和分销权,进口汽车由进境保税区转变为落地征税,等等。

 

 

 

  在浦东开发开放过程中,外高桥保税区在政策探索方面鲜明突出。甚至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外高桥在对外开发的政策探索当中是最典型的、最本质的。在保税区政策创新过程中,外高桥保税区始终走在了全国保税区的前列,这与中央和上海始终把保税区作为一个重要的试验区来全力推进,给予极大力的支持分不开。

 

 

 

手表进出口额占全国1/3

 

 

 

  对于“坚持市场功能建设不动摇”,外高桥保税区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贸易”这个牛鼻子,抓市场建设,抓功能建设。

 

 

 

  率先从保税生产资料市场建设上取得突破口。1993年底生产资料交易市场正式开业。这个市场一开业就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保税市场。一年不到,就集聚了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数百家,交易额突破20亿元,由此享誉海内外。

 

 

 

  贸易功能不断创新发展。从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拓展到生活资料市场建设,进入全要素商品时代。当前,贸易已成为外高桥保税区的核心功能,已形成了集商品进口、保税仓储、分拨配送、展示销售、维修检测、零售推广及售后服务等于一体、完整的贸易服务链,已建成了酒类、钟表、汽车、机床、化妆品、医疗器械、工程机械、生物制药、健康产品、文化产品等10大类专业贸易平台,且已声名在外。

 

 

 

  2012年,外高桥保税区手表、酒类、化妆品进出口额均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强。汽车、医药品、医疗器械占全国比重在10%、23%和22%。目前,这里已集聚营运中心200多家,地区总部30多家,结算中心50家,这批企业2012年完成销售收入超过5900亿元,上缴工商税收210亿元,以占保税区4%的企业数量,创造了保税区50%的经济总量。

 

 

 

同浦东机场、上海港等联动

 

 

 

  浦东、南汇两区合并后,从外高桥港到浦东航空枢纽港再到洋山深水港形成了一条长100多公里纵深10到20公里的沿海现代产业带,这条世界罕见的黄金岸线集聚了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上海港、世界前三大空港之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以及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机场综合保税区等各类实施特殊监管和特殊政策的经济贸易区域。同时,又有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依托,为世界独一无二。

 

 

 

  上海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即整合分布在黄金岸线上的“三港三区”资源,成立了上海综合保税区,委以重任、寄予厚望。这里将成为金融、航运、贸易中心最好的功能组合体,创新的策源地、改革的试验田。以外高桥保税区为引领的综保区,呈现出下述三大特征的基本走向。

 

 

 

区港管理一体化仍存困难

 

 

 

  第一个走向是实行“区港一体化”。可以综合发挥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拓展和提升保税区(贸易、加工等)和港口(物流等)的功能,有效促进保税区与港口互动发展,是在形式上最接近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模式。

 

 

 

  虽然在制度安排上,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已是区港一体化,但在实践中,区港管理一体化还存在困难。如机场综合保税区,在监管和安全保障上,保税区希望与空港无缝链接,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但民航出于安全考虑,需要实行“非一次性检查通过”的链式安防模式等;洋山保税港区的港口和陆域部分的海关代码也没有合二为一。在政策上,外高桥保税区(包括保税物流园区)、洋山港保税港区、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各自也有差异。

 

 

 

  综保区管委会在区港一体化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下一步,综保区要着力实现“三港三区”一体化,发挥出世界独一无二的优势。

 

 

 

将突破土地资源等瓶颈

 

 

 

  第二个走向则为“内外联动、产城融合化”。外高桥保税区发展到当前阶段,促进区内区外联动和产城融合化有其内在要求。外高桥保税区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突破土地资源、发展空间、城市配套等制约瓶颈,必须突破铁丝网的限制,跳出保税区发展保税区,向区外延伸保税区功能,走产城融合的道路。

 

 

 

  对此,森兰·外高桥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占地面积6.01平方公里。分为三个功能组团形成一个超级城市综合体:商业商务区组团、国际化生态居住区组团、绿地组团。下一步要着力将保税区的功能优势与森兰的载体优势结合起来,推进区内与区外、保税与非保税联动,创新“前店后库”、保税货物外展销模式,形成新的业务模式和发展优势,进一步提升外高桥国际贸易功能,提高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

 

 

 

实践拓展离岸金融

 

 

 

  贸易自由化,是外高桥保税区的第三个基本走向。其在空间上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自由贸易园区。

 

 

 

  需要指出的是,自由贸易园区与自由贸易区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存在巨大差异。当前试点建立自由贸易园区,探索一条新的贸易路径,对于稳定外贸,提升外贸能级与水平,应对人民币升值、贸易成本上升、国别竞争加剧、贸易摩擦升级等不利因素给出口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增加进口、扩大内需,提高中国在大宗商品上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增强国际资源配置能力都具有重大意义。设立自由贸易园区有望与加入WTO、设立自贸区一样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再上新水平。

 

 

 

  目前外高桥保税区具备了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发展最扎实的基础和最充分的条件。在自由贸易的探索上,已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集中体现在“离岸”功能拓展实践上:

 

 

 

  在离岸金融方面,已有一些萌芽,推动区内企业开设离岸账户,国际贸易结算试点、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保税船舶登记、国际中转集拼、启运港退税等试点已开展并获得积极成功和初步经验。

 

 

 

  在离岸贸易方面,形成了面向国际市场的销售中心、营运中心、分拨中心、订单中心、计算中心。近期又启动了亚太营运商计划,促进跨国公司立足中国市场拓展亚太业务,加快将有需求的区内企业培育成为统筹国内、国际市场,统筹在岸、离岸业务,统筹贸易、物流和结算功能的亚太区营运总部。

(中华航运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