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争夺中转货源国际中转业务将试点

【信息时间:2014-07-14 10:0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拟在本月试点国际中转集拼监管,为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迈出关键的一步。据中港网消息,上海自贸区管委会日前透露,目前海关已完成国际中转集拼监管方案的制定,拟于7月初正式试点,现已在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和洋山保税港区,分别选定一家试点企业,即将开展创新业务的试运作。

   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历来是各大港的“兵家必争之地”。所谓国际中转集拼,是指境外货物经过近洋、远洋国际航线运至上海港,与内地通过沿海、沿江内支线船舶转关至上海港的出口货物,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拆箱进行分拣和包装,并根据不同目的港或不同客户,与上海本地货源一起重新装箱后,再运送出境的一种港口物流业务。
 
 
  据海关介绍,上海自贸区的国际中转集拼监管方案,是在海关“先入区、后报关”政策的基础上,“通过简化进出境备案申报项目,实施账册管理,依托区内仓储企业,货物分类申报,拆拼箱集中监管的方式”,解决国际中转集拼货物进入试验区保税仓库,拼装集装后转运离境的作业要求和监管流程。
 
 
  上海自贸区这次启动的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创新,第一阶段主要是在简化一线进境备案规范要素的基础上开展,拓展洋山保税港区试点由陆域到岛域,以提高效率、节约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成本。第二阶段则会考虑采取仓单申报的模式,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上海港“水水中转”业务的比率在32%2013年这一比率达到46%,而洋山港区是51%左右。所谓水水中转,在上海洋山深水港的一种做法,是国外货物从水路运来后在洋山卸货,通过长江水道运至国内的江阴、重庆等地;另一大类是沿海捎带,即天津、大连港的货物经洋山再带到韩国釜山等国外码头。但在国际中转方面,上海港明显是个软肋。国际中转集拼是衡量一个国际枢纽港的重要指标。这一业务现主要在新加坡、韩国釜山和香港等港口进行,这些港的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占比都超过50%,新加坡占比甚至超过80%,而上海港目前国际航线中转集拼业务所占比率却不足10%。上海港以往在争夺国际货源中有明显不足,如果能在中转集拼业务上有所突破,将会吸引更多企业来上海中转,货源和主要航线增加指日可待。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王彬对媒体表示,过去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的试点主要是“水水中转”业务,洋山保税港区有国际中转集拼业务,但业务范围很有限,且由于操作上的限制,还没法规模化运作。
 
 
  据上海自贸区管委会通报,从自贸区挂牌至今年6月底,区内累计新设企业10445家,新设外资企业1245家,其中中国香港492家、美国113家、中国台湾110家占前三位。今年1-6月,自贸区完成经营总收入7400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商品销售额6350亿元,增长11.3%,航运物流服务收入535亿元,增长19.0%。截至5月底,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发生45笔,共101亿元;参与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试点企业17家,资金池收支额78亿元。
 
 
  上海市交通港口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共完成货物吞吐量7.76亿吨,同比增长5.5%,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361.7万标准箱(TEU),同比增长3.3%
 
来源:上海航交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