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口岸规模超过香港新加坡 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

【信息时间:2017-04-14 16:0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2016年上海口岸货物进出口达68820亿元,占全国的28.3%,占全球的3%以上,规模已超越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传统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在全球贸易形势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上海口岸贸易近年来占全球和全国的比重却在稳步提升。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表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开始向纵深发展,以贸易集聚、资源配置和贸易创新为代表的核心功能已经基本形成。
  对外贸易回稳向好
  除了口岸贸易超过香港和新加坡,上海关区贸易和本市贸易也实现较大增长。据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介绍,从去年下半年起,上海外贸呈现回稳向好态势,从海关公布的前两个月进出口情况来看,进出口达到人民币4808亿元,增长23%,进出口在全国的份额已达12.4%。上海本市贸易规模近几年一直维持在4400亿美元以上,是全国最大对外贸易城市。尽管海关数字尚未公布,但预计一季度本市贸易额突破人民币7500亿元,增长20%,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2.5%。
  “去年7月汪洋副总理在上海专门考察了以消费品为主的出口企业,已看到转型力量,就是上海的外贸开始转到品牌和技术出口为主,也就是说开始转到优进优出。”申卫华表示,为进一步促进上海外贸的回稳向好发展,上海企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自建品牌、培育品牌,或者收购品牌来扩大上海市外贸企业的对外影响力。
  蔬菜基地确保供应
  去年起,本市在江苏、山东、海南、云南四个省建立了紧密型外延蔬菜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障“夏淡”“冬淡”期间本市蔬菜的市场供应、食品安全和价格稳定。市商务委副主任吴星宝表示,要让上海市民跟着纬度吃到新鲜菜。
  “随着上海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本地的生产供应量越来越小,除了绿叶菜90%是本地供应,其他蔬菜外地供应的比例越来越大。”吴星宝表示,本市将不断扩大外延基地规模,确保“双淡”的蔬菜供应,使上海的菜篮子保持新鲜。
  此外尚玉英透露:“上海已将食品安全追溯延伸到源头,所有外延生产基地都安装监控摄像头,在上海就可以实时监测整个生产过程。”
  商圈店铺走出低谷
  市商务委在昨天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去年南京路、淮海路商圈走出了低谷,从连续几年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而今年一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预计达7.8%。
  截至2016年底,上海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超过14万家,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124家;国际零售商聚集度达54.4%,全球排名第三位,仅次于伦敦和迪拜。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新零售企业不断涌现,去年沪上包含商品和服务的网上购物交易额共计5604亿元,是2011年的9.6倍,已相当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1.2%。
  上海实体商业转型步伐加快,聚焦商圈、业态、企业三大核心要素,连续三年滚动实施90项总投资达793亿的商业转型项目。吴星宝透露,未来将着力于三个重点业态:一是假日经济,打造新的假日经济商业业态;第二是节日经济,利用节日拉动消费;第三是月光经济,就是夜市,今年上海将打造四到五个地标性夜市。“我们也在总结,传统商业怎么从商品变成商品+服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体验+零售,还有品牌+场景。”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