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日起上海口岸实施“5+2天”通关工作,这是上海提高口岸通关效率、优化贸易投资环境的一项创新举措,也是上海进一步服务长三角地区和全国的一项创新举措。作为亲身参与这项举措推进实施的工作者现将其基本情况纪实如下。
一、实施缘由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调整,IT产业东移,加工贸易发展,上海口岸货物进出口迅猛增长,迫切要求口岸相关单位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效率。虽然,上海海关、检验检疫局,边检总站、海事局等相关口岸查验单位,推进“大通关”工程中,已经实行5天工作制加预约报检报关制度,以及特殊区域空运进出口货物的“7×24小时”通关服务。但是,由于口岸单位周末工作时间与平日不同,每到星期五上海口岸常常会出现信息流、人流、货物流堵塞的“星期五拥堵”现象,给一些企业带来不便,也不适应上海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口岸工作制度,提高全方位的口岸服务水平,增强口岸服务功能。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直接关心推动下,多次赴京汇报取得了中央各部委特别是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公安部、交通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在上海海关、上海检验检疫局、上海海事局、上海边检总站等有关各单位的密切协同广泛调研、认真筹划、积极参与下,于2003年10月1日,在上海航运交易所正式启动实施“5+2天”通关工作制。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周禹鹏主持启动仪式,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出席仪式,并宣布上海口岸正式实施“5+2天”通关工作制。上海市政府副市长杨雄,市政府秘书长杜家毫,副秘书长张惠民、李良园、洪浩及市口岸办、上海海关、上海检验检疫局、上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上海海事局、上海空港办、上海港口管理局等部门的负责人出席启动仪式。
上海口岸“5+2天”通关工作制的实施,标志着上海推进“大通关”工程,优化口岸通关环境,增强口岸服务功能取得了新进展。体现了上海口岸各单位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与时俱进、勇于改革,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同心协力创国际一流口岸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工作内涵
“5+2天”通关工作制,是指在上海口岸对进出口货物通关实行每周七天的工作制度。实行这一工作制度后,口岸相关部门将按照星期一至星期五同样的操作规程、同样的工作标准,增加星期六、星期日两天,为企业提供报检报关和晚上预约报检报关服务,并在口岸现场给予通关查验、放行服务。概括起来是“三个一样,一个不一样”,即双休日和节假日与周一至周五一样的服务对象、一样的操作规程、一样的工作标准;报检报关点不一样,主要是指周一至周五在航交所、浦东机场及其他口岸现场都可以报检报关,双休日和节假日海关集中在航交所、浦东机场,检验检疫集中在航交所等7个分支机构。
为确保“5+2天”通关工作制的实施,不断丰富和完善工作制内容,各口岸单位群策群力,协作配合,积极创新,作出了有力保障。如:为克服人员编制紧张的矛盾,上海海关探索实行“弹性工作制”、“轮岗制”、“备勤人员制”、“一岗多能”等办法。此外,关税、归类、价格、审单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予以配合支持,深入现场强化业务指导。上海检验检疫局在实践中探索“特事特办”、“前伸后延”、“午休值班”等形式,科学合理配置人员,并强化对“5+2天”通关制贯彻落实的监督。上海海事局坚持实行船舶进出港手续、危险品申报24小时办理,并运用AIS、VTS、CCTV等科技手段全天候监护水域航行安全。上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积极推进口岸勤务改革,推行风险评估和分类管理,在公布承诺、细化服务标准等方面取得实效。工行、建行、交行、上行、招商银行等口岸金融服务单位,在以往双休日不办理对公业务的情况下,采取与查验单位同样作息时间的工作制度,有效地保障了企业在节假日和双休日正常的税费支付和通关运行;港务集团、上海航交所和机场集团等口岸运营服务单位,通过加强与驻场单位合作,密切配合,在加强后勤保障、优化一门式环境、维护通关工作秩序等方面,为“5+2天”通关工作制提供了重要的服务支撑,形成了一种以口岸查验单位为主,口岸金融服务单位、口岸现场运营部门和口岸代理服务企业各方联动的工作机制。
2006年和2009年,在市领导关心和支持下,根据“5+2天”通关工作制实施三周年和六周年实践情况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口岸办又与查验单位联手,在调研基础上,又先后起草制定了《关于深化完善“5+2天”通关工作制的若干意见》和《若干措施》,对实施“5+2天”通关工作制的各单位在创新通关流程、完善服务内容、强化机制保障、拓展工作内涵、加强综合协调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口岸各单位也根据各自工作职能的角度,立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服从服务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航运集聚区形成和发展,适应“三港三区”联动发展的需要,采取各种创新措施,深化完善“5+2天”通关工作制,为优化上海口岸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主要成效
实施“5+2天”通关工作制以来,在各口岸单位的努力下,通关环境不断改善,业务总量不断增长。据统计,上海口岸货物吞吐量连年以超过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多年世界第一;货物吞吐量也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大港;航空港货运量位于世界前5强。已经成为体现上海口岸竞争力的一张“城市名片”,对上海经济、口岸进出口贸易产生积极的效应。具体表现在:
(一)极大地方便了企业通关,增强了上海口岸的服务功能。实施“5+2天”通关工作制,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零配件供应和产品销售降低成本、抢占市场,采取零库存7×24小时运转方式,达到产品快进快出的目的提供了便捷通关的口岸服务功能,企业可以根据船期和飞机航班,在星期一至星期日选择合适的时间,完成报检报关等工作,满足了对于通关时间和效率的特殊需要。
(二)优化了上海贸易投资环境,提升了上海口岸竞争力。实施“5+2天”通关工作制,促使上海以其航线广、航班多,节假日可以办理报检报关手续和查验放行的优势,吸引周边地区的众多企业特别是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的企业到上海口岸中转或进出口贸易,同时吸引更多的跨国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和全球资源配置型企业到上海投资,成为上海招商引资的一个新“亮点”,也成为上海口岸贸易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
(三)较好探索了个性化工作制,有效缓解了日益增长的口岸需求与有限的行政服务资源矛盾。实施“5+2天”通关工作制,海关、检验检疫在周六、周日“弹性工作制”、“轮岗制”、“特事特办”、“前伸后延”等形式,科学合理配置人员,保证按照平时同样的要求为所有有需求的企业提供报检报关服务。在上海口岸现有行政服务资源条件下,满足了进出口货物“天天能通关”的需求,并随着上海口岸信息化水平和查验政策不断与国际接轨,为今后逐步探索建立与国际一流口岸接轨的全天候口岸工作服务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