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全球还是国内,对于当前的航运业来说,都是一个多事之秋:欧债危机何时解决依然是个未知数,美国复苏步履蹒跚,国内经济增速下滑,贸易萎缩;更令航运业务雪上加霜的是,第一大融资渠道银行在资本和监管压力下不断退出市场,国内依然面临信贷紧张的压力谁能来填补航运业融资的缺空?PE、 融资租赁、信托?似乎没有一个金融行业有足够兴趣和实力承担这样的重任。
一片凋零
对于绝大多数船东来说,金融危机以来,航运业凋敝的日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目前仍然看不到任何明显好转的迹象:国际市场来看,今年2月初波罗的海指数暴跌,目前虽有反弹,却依然远远低于2000点,通常这一点被认为是航运公司的盈亏临界点。
从国内来看,虽然是夏季煤炭运输高峰,但沿海煤炭市场并未出现火热场面,航运公司提价遭遇重重阻力,有限的上升空间绝大部分被油价吞噬。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近日发布《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航运景气报告》称,二季度航运企业步履维艰,复苏不及预期;干散货运输企业经营者几乎集体看空市场,对行业总体运行状况异常悲观;报告同时预测,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航运企业经营状况将继续恶化
不仅仅是航运,造船业也在劫难逃。据中船协最新数据,今年1-5月份,全国船舶工业造船三大指标持续下降。船舶完工量为225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0.1%;承接新船订单95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7.3%。截至5月底,全国船企手持船舶订单1.3439亿载重吨,同比下降27%,较2011年底下降10.4%。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航运业内人士说道:“造船周期要滞后于宏观经济周期,因为从下订单到出厂至少两年,订单多的时候甚至会4年,正常年份全国年交付的运力在6000万吨左右,但过去两年在1亿1千万吨左右,超过正常产能,因此虽然看上去交船量挺大,但大部分是之前的订单,新增订单在急剧下滑。”船舶资产的价格也在迅速缩水。上述航运业内人士甚至用“腰斩”来形容国内船舶价格下降的幅度。“船厂的利润只剩骨头没有肉了。”该航运业内人士叹息道。例如15万-16万DWT油轮的价格在2008年为9400万美元,但在2011年第三季度时降到6450万美元;10000TEU(无吊具)的集装箱船在2008年价格为15150万美元,在2011年第三季度时则降到9500万美元。
银行收缩
让航运业雪上加霜的是,其最主要的融资渠道银行融资遭遇接二连三的打击。近日德国Commerzbank银行宣布完全退出航运贷款市场,Commerzbank同时是 Deutsche Schiffsbank的大股东,后者则是全球排名前十的传统航运融资银行。Eurofin London的咨询分析师Alan McCarthy介绍说,欧洲银行一直占据全球航运信贷市场80%甚至更高的份额,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他们在急剧收缩这一项业务,除了Commerzbank银行,收缩航运融资业务的还有该市场上最大的参与者德国HSH NORD银行、英格兰皇家银行,后者甚至削减了40%的航运信贷融资。
规模急剧收缩的同时,航运业的借贷成本也持续攀升。“欧洲市场上如果能够找到愿意借贷的银行的话,即使是信用等级非常高的航运企业也要300个基点,即3%的利差,一般较大的航运企业也得3.5%—4%的水平,对于船东和造船厂来说,银行融资变得异常艰难,这种情况相信你已经感觉到了。”Alan McCarthy介绍道。
Alan McCarthy认为,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后,欧洲几大行以及其他国际银行遭遇
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的严重考验,在《巴塞尔协议III》的规定下,对房地产和船舶金融有更严格的资产和流动性要求,因此欧洲银行必须补充权益资本,但显然欧洲的权益资本市场无法满足银行重建资产负债表的需要,所以银行业不得不削减贷款,而航运业融资通常规模大、期限长,所以自然成为第一个被削减的对象。此外,欧洲银行业还面临将贷款转向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个人贷款、房屋抵押贷款等业务的压力。
国内的情况似乎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一位融资租赁公司业内人士透露:“国内银行如工行、交行、进出口银行等虽然还做一些船舶项目,但基本都是针对有实力的国有大型船企。”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甘爱平表示:“很多中小船公司没有船作为抵押品,或者资产价格下跌导致抵押不足,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无论是苏格兰皇家银行、 HSH NORD银行,还是德国Commerzbank旗下的船舶融资银行,每家的航运信贷规模都在200亿美元以上,而国内市场上份额最大的银行工行也只有25亿美元左右,其次是中行、进出口银行、国开行,但几家加起来还赶不上欧洲的一家。”一位航运基金业内人士表示。
同时,该航运基金业内人士介绍,国内银行航运信贷产品结构十分单一,基本都是船舶资产抵押+公司担保+股东担保这一模式,因为有抵押资产,虽然这一产业早已产能过剩,但银行往往等到最后一刻才会介入,延长了行业整合的时间。
“欧美银行的船舶融资部门一般都是结构融资部或者是投行部来做,因此对结构的设计要求较高。国外航运融资机构的配置是前小后大,即前端业务人员极少,如苏格兰皇家银行,200多亿的航运资产,客户经理却只有20人左右,剩下的近200人都是中后台资产管理人员。”航运基金业内人士说道。
谁来填补?
据测算,目前全球航运业存在650亿美元的融资缺口,到2013年将达到1010亿美元。在Alan McCarthy看来,经济好转还要一两年,由于产能过剩,因此航运业要想恢复起码要到2014年以后,但同时银行业问题更为严重,欧美银行需要4、5年才能恢复元气。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银行业的融资大门将不会大开。
问题的关键是:谁来填补这一缺口?很多航运界人士将私募基金作为首选对象。然而,在Alan McCarthy看来,私募基金似乎对此并不感兴趣。“我们接触了很多大型PE基金,他们表示没有兴趣。他们只希望同大型航运公司打交道,以股权形式投资而不是投资船舶资产。他们期望至少15%-20%的资本回报率,有稳定的经营收入、较早退出,航运业远远不符合他们的标准,即使这些私募基金进入,也不会带来多大改变。”
“那些专门以船舶资产为投资对象的基金,例如德国的KG基金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Alan McCarthy继续说。德国KG基金的资金来源部分来自私人投资者(约占35%-50%),部分来自银行(50%-65%),由于KG 基金是为特定的单一目的拥有船舶而成立,不能从事除此以外的其他任何商业活动;当船舶出售,KG基金就告结束。因此KG基金没有适当的公司资产抵押,“当前很多KG基金给德国的银行造成了很大麻烦, 因为航运业不景气,很多KG基金出现债务违约,但是银行除了船舶资产之外别无他法。”
对于国内来说,近年来国内开始出现航运产业基金。例如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第一只船舶产业投资基金天津船舶产业投资基金共接收22艘船,总运力达216.85万载重吨。其中今年6月份接收4艘散货船,另外18艘船是5月底前接收并投入运营的。上海航运产业基金近日也将其第一笔业务投资在集装箱船上,两只国家产业基金的出手也颇有些救市的意味。
但是目前国内船舶产业基金的力量依然有限,而且在资金进出、运营等多个环节都面临法律障碍,有待松绑。要想真正壮大船舶基金的力量,民营和金融机构的进入不可或缺。但上述航运产业基金人士表示,他所在航运基金却有着三不原则:国内业务不做、关系导向业务不做、人民币业务不做。“之所以不做国内市场,在于国内市场不成熟:找不到长期租约、契约精神差、行政干预太多等等。”该航运产业基金人士解释。
作为航运业融资的第二大渠道,融资租赁本可以在银行收缩信贷的情况下扩展业务,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上述融资租赁从业人士透露,“现在工银、民生、华融等对待航运融资非常谨慎,有的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良船舶租赁资产,市场有传言,银行系租赁公司要退出船舶融资市场。因为据说以后银监会要求银行系租赁公司与母行进行并表监管,租赁公司的不良资产可能影响到母行报表。”
在该融资租赁从业人士看来,“产业运力过剩是原罪,加上油价上涨,国际货运贸易增量有限,市场盈利空间有限,很多船东融资租赁新增船舶,受上述因素影响,根本还不起租金甚至倒闭,这就影响到租赁公司对航运界的信心。”
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形容国内目前航运业的窘迫:“一般来说,如果一个行业频繁光顾信托融资的话,这个行业就处在一个很微妙的时期。最近已经有几家还算比较大的航运公司找信托公司融资。”
但信托似乎也无能为力。一位信托业内人士表示:“两年之前我们认为当时已经是航运市场的低点,因此发行了四期船舶信托产品,以信托贷款形式向航运企业贷款,但没想到航运业会继续下跌,明年公司所有相关产品都会到期,暂时还不想再发类似产品了。”
因此,究竟谁能填补银行业退出带来的空缺,似乎当前还没有答案。
欧洲银行必须补充权益资本,但显然欧洲的权益资本市场无法满足银行重建资产负债表的需要,所以银行业不得不削减贷款,而航运业融资通常规模大、期限长,所以自然成为第一个被削减的对象。
(新金融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