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做大内河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

【信息时间:2012-10-23 09:41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世界经济复苏充满不确定因素、航运市场格局酝酿深刻变化、港口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这是世界港航企业面临的现状。上海港虽然在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两项指标中,坐上世界“第一大港”的宝座已有数年,但在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港口产业又对世界贸易依赖性较强的大背景下,上海港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道路上仍任重而道远。 

  “接内河”成新增长点 

  据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戌源透露,今年前9个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实现242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9%,预计全年可实现3250标准箱,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迎难而上,实属不易。这种逆势而上的良好的发展态势,得益于诸多积极因素,包括水水中转比例提高、汽车滚装业务的长足发展、口岸建设的积极助推等。 

  上海港水水中转比例提高,内河业务的增多功不可没,已成为新的增长点。来自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上海港以长江为货源的集装箱吞吐量增幅近6%,远远高于全港集装箱吞吐量增幅。这主要得益于长江船舶的大型化、班轮化和联盟化的趋势。 

  现在靠泊上海港的长江集装箱船都是300标准箱及以上的船型,大型化趋势明显;所谓班轮化,以上海港为例,去年内河班轮每月仅有4班,今年上半年达到12班;所谓联盟化则体现在今年上半年已经有部分船公司实行了相互之间互换舱位。从上述几点来看,长江支线的运营模式和国际干线班轮已经越来越接近。虽然现在箱量少,但发展趋势非常宝贵。 

  转型发展重要“生力军” 

  据估算,今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增幅将保持在2%至3%的水平。其中,集装箱水水中转业务作出突出贡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港水水中转比例达到42.8%,同比增长将近1%;其中,洋山港水水中转比例达到47.6%,比全港数据高出5个百分点。 

  在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进程中,上海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关注水水中转项目。今年7月份上海市刚刚公布“十二五”规划,其中对上海港水水中转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即2015年水水中转的比例要达到45%。 

  今年嘉兴地区从内河经黄浦江到上海港的水水中转箱量增加了74%,这是多年来未出现的。水水中转将成为上海港转型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生力军”。 

  港航企业“竞合”渡难关 

  为应对严峻的港航形势,负责运营上海港的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着力点放在了四件事情上:练内功,促转型,合港航,建枢纽。其中的合港航,指的就是港口航运企业应谋求一种“竞合”关系,抱团取暖,共渡难关。 

  一方面,航运企业与港口企业唇齿相依。上海港应力所能及地想航运企业之所想,提高港口效率,做好港口服务,尽力联合航运企业共渡难关。另一方面,港口之间应从“竞争”向“竞合”转变。港口企业具有共同的利益驱使,有互补的发展优势,合作在当前形势下更为紧迫。港口应以整个腹地市场需求与区域港口综合能力的适应度为标准,规划码头的类型、能力和定位,提升整个区域内港口资源的使用率。同时要充分考虑港口在区位条件、基础设施、集疏运状况等差异,增强自身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互补性发展。 

  各港口寻求“突围”之路 

  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世界各大港口在困境中寻求“突围”之路。 

  转型路――港口企业将业务的触角伸向更广领域。上港集团已明确了集装箱码头、散杂货码头、港口物流和港口服务四大支柱产业板块。上港集团旗下的外高桥六期汽车滚装码头正朝汽车综合服务领域扩展。和记港口股份公司近几年向国际运输及物流服务相关行业扩展其业务范围,包括大型邮轮码头、机场运营、铁路服务以及船舶修理机械等。 

  转向路――欧美市场疲软,各港口将业务重点朝经济发力点区域转移或倾斜。迪拜环球港务集团将拓展码头投资业务的目标市场放在了印度、中国、中东等。中国市场是“兵家必争之地”,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在中国投资的港口有大连、天津、福州、广州等;马士基码头公司的母公司A.P.穆勒-马士基集团在中国大陆40多个城市设立了107家分支机构和代表处,从事航运、物流、陆路多式联运、码头投资管理等业务。 

  扩张路――上港集团的三大战略(长江、东北亚、国际化)中,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旨在培养和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逐步形成辐射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跨地区经营格局。迪拜环球港务集团近期在9个国家在谈判10项新的发展项目。鹿特丹港区则继续本港区扩张,拓展港口操作能力。

(中华航运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