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邮轮经济“井喷” 软硬件实力配套法规等仍显滞后

【信息时间:2013-07-08 13:1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上海邮轮经济今年呈现“井喷”:5月31日,春秋国旅率先包下皇家加勒比14万吨的“海洋航行者号”启航韩国济州岛;6月7日,上海青旅也包下同一艘邮轮开启6日5日晚台湾游,这两次包船游客数都达到3300人以上,相当于6个大飞机空客A380的载客数。近日,歌诗达麾下的巨轮“大西洋号”又抵达上海,由此上海邮轮的“高潮”已经来临。

  据业内专家披露,去年上海始发的邮轮只有54艘,而今年“飙升”到150多艘,增长近3倍;去年只有1家包船,而今年春秋包船5次、青旅包船3次,加上其他一些旅行社“拼包”的将近20艘;上海去年乘坐邮轮的游客只有17万人次左右,而今年猛增到50万人次。去年上海的出境游人数为170万人次,邮轮人数仅为十分之一,而今年出境游人数预计只比去年略增,但邮轮游客跃升至总数的四分之一,堪称最大的“目的地”。然而邮轮经济“爆发式”增长背后也出现了不少“成长的烦恼”,这给上海旅游经济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旅行社运营力不足陷入“恶性杀价”

  近年来,中国的邮轮乘客一直以几何级数的增长独领风骚,据皇家加勒比游轮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刘淄楠介绍,自2010年至今,皇家加勒比游轮的乘客数量一直保持每年两倍的增长速率。正因为如此,皇家加勒比今年调集“重兵”,14万吨级的豪华邮轮“海洋航行者号”和“海洋水手号”分期在上海母港始发,游弋亚洲航线;另一巨头歌诗达也派出“维多利亚号”和新近抵达的“大西洋号”驻扎上海;今年“丽星”邮轮公司也调遣“双子星号”开始以上海为出发地的航线,加入大战;据悉,明年公主号邮轮将成为第4家长期“屯兵”上海的邮轮巨头。这样上海邮轮的供应量激增,尤其是暑期档之外的淡季,邮轮的舱位过剩非常明显。

  150艘次邮轮从上海始发,除去严寒的冬季,几乎是两天就有一艘巨轮启航的频率。春秋国旅亚太部总经理邹庆龄认为,邮轮旅游具有大客流的特征,一艘 “海洋航行者号”的游客容量相当于20架普通客机的承载量,3000多人同时云集一艘邮轮,直接考验旅行社“综合实力”,从产品推广、营销、船上组织、岸上观光都需要极强的调度运营实力,单是一艘邮轮的包船就需要领队七八十位,许多旅行社根本不具备这种实力。缺乏邮轮运作的组织人才是普遍的难题,但现在邮轮大热,不少并不具备运营能力的旅行社也一哄而起,先拿下舱位,在市场上吆喝,由于对邮轮产品的内在规律并不熟悉,遇到过剩,就采用拦腰一刀的“杀价”方式,造成各种邮轮“白菜价”广告充斥于报刊,倾销“甩卖”导致市场极为混乱,也埋下了旅游纠纷的“祸根”。如何既保持邮轮经济高速发展的势头,又及时梳理市场上不规范的现象?这考验着旅游管理部门的智慧和能力。

  码头设计成“短板”配套法规滞后

  邮轮经济“井喷”,但上海提供的软硬件也暴露出“软肋”,目前最受游客和旅行社诟病的是宝杨路码头:设计不合理,出租车下客的地方离办理上船手续的帐篷有近百米的距离,记者看到,遇到大雨天,不少游客艰难地拖着行李,撑着伞,艰难前行;38摄氏度高温天,这里没有任何遮阳的地方,走得人汗流浃背;部分出租车调度人员业务不精,搞得游客不知所措。办理登船的地方,缺乏简易的餐饮和小型超市,有的游人想买些东西也无处可寻。停车场离登船处有近一里的路程,虽然不鼓励私家车停靠,但这样的距离毕竟太远了。邮轮码头是邮轮经济重要的“桥头堡”,一年有50万的游客在这里上下船,各种情况都会发生,特别是邮轮乘客中,老年人不在少数,这就需要码头服务更加人性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邮轮旅游在中国市场兴起时间较短,部分中国游客也显露出不适应的“邮轮综合征”,在邮轮上吃饭、观看演出时,不排队;自助餐,多拿食物,造成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游客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旁若无人,也有人乱扔烟蒂,杂物。在邮轮这种国际舞台上,中国游客不注意言行,暴露了文明素养方面的缺憾。

  对于邮轮旅游,我国的旅游法规也显得滞后。有关专家提出,按我国的规定,邮轮只是一种运载工具,它无权组织游客进行旅游,但现在许多邮轮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都在组织游客的境外陆地观光,这与现行法规抵触,所以有关法规亟需修订;邮轮航行在茫茫大海上,各种不利的因素都存在,遭遇恶劣天气时,延误或不能停靠的现象也不在少数,保险公司不愿承担这类赔付,即使有金额也很低,如何解决?目前缺乏相应的规定,今年也发生多次游客“过度维权”的“罢船”事件,对部分人长期不下船引发的纠纷没有可循处理的规章。

(中华航运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