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坞在即,国产大邮轮魅力尽显

【信息时间:2023-06-05 13:15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我国首制大邮轮——“爱达·魔都号”,即将达成试航前最重要的节点——出坞,也就是离开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的船坞,在码头上完成最后的建造工序。作为拥有超过2500万个零件、复杂度约为大飞机5倍的巨系统,大邮轮目前已完成约93%的工作量,出坞则意味着即将为下个月的首次出海,乃至年底的交付做最后冲刺。

船坞之变

6月2日下午,记者在外高桥造船公司看到,“爱达·魔都号”静静地浮在船坞的粼粼波光之上。开工至今,大邮轮的建造已走过近56个月。而和前几番探访相比,看上去有几个明显变化:

首先,从6月1日凌晨开始,为配合出坞,江水已被预先注入船坞,从而将这艘总长320多米、拥有16层甲板、超过2800间舱室、可承载超过6500人、总吨位达13.5万吨的巨轮稳稳地托举起来,离开原本支撑在它底部的坞墩。

其次,之前在忙碌的建造阶段,吊车、电梯等机械设备将船坞中的邮轮围起来,就像是脐带一样源源不断地将人员、物资送到船上。而这次,“脐带”消失了,邮轮曼妙的身姿第一次无遮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不过几天后等到大邮轮完成出坞,靠泊码头,仍会接上新的“脐带”,但数量和密度较以往将大幅减少。

第三,之前的喧闹完全没了。原来,施工高峰时,一度有超过3000名人员在邮轮上劳作,而此时,上船的只剩不到100人。如此严控登船人数,是因为出坞前还需接受一个重要的检测。

迎接大考

陪同记者踏访的外高桥造船公司大邮轮技术经理陈虹介绍说,目前,技术人员正在船上对邮轮的重量和重心进行精准测量,并把数据提交给相关部门,以完成必要的安全性验证。为避免出坞后的长江水流对检测造成干扰,这部分工作必须在船坞内完成。其中,称重的方法和原理接近于“曹冲称象”,也就是靠船舶的吃水情况来判断。而重心检测,则要让邮轮作微小的摇摆,随后通过计算得到结果。

建造过程中,外高桥造船采用许多创新的轻量化设计方法,并利用数字化手段和完善的制度,对材料、设备等进行严格的重量管理。可以说,小到线缆,大到推进器,每类上船物资,都会称重;每个季度,外高桥造船都会对重量、重心进行预估。而此次出坞前的检测,可以说是对这两大指标的一次“大考”。

据透露,在试航前,大邮轮要报验的项目达数百个,交付前则要完成数千个,涉及动力、通信、导航、空调、冷藏、救生等系统。等到权威机构认可其安全性,后续就可以开展试航。值得一提的是,预计将于7月份进行的首次试航,本身就是一次“安全性试航”,进一步搜集在航行中才能获取的安全性数据。

冲刺完美

在外高桥造船办公楼入口最醒目的位置,立着一块倒计时牌,显示“距离大型邮轮首制船出坞还有4天”。如果一切顺利,6月6日左右,等到合适的潮位到来,船坞就将完全打开,“爱达·魔都号”将被拖轮牵引到开阔的长江口,随后靠泊在码头上。

而后直到7月试航前,外高桥造船将以这个码头为基地,继续推进邮轮建造工程——内装工程也需要争分夺秒。据大邮轮项目界面总监、内装部部长吴晓源介绍,目前,邮轮内装大约完成了84%,大部分公共空间的壁板、天花板、灯具等已安装就位,随着地面工程——瓷砖、地毯相继完成,相应的家具将入场。而在“看不见的部分”,由于首次试航时会有一些船员登船,为此,接下来的一个多月还要完成船员舱室、厨房、餐厅等的施工,全船50多个冷库中将有20多个完成提交。出坞停靠码头后,大邮轮的动力系统也将开始调试。

谈到首次试航后的节点,大邮轮总建造师周琦告诉记者,首制大邮轮将重回船坞,完成各部分的收尾工作,力争8月份进行第二次出海试航——如果说第一次试航是“安全性试航”,那么,第二次的主题就是完整功能的验证交付,最终目标是在年内实现交付。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