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不断创新保税货物监管模式,促进保税物流转型升级,逐渐成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发展的一种文化。历年累积的区港联动、关检联动、上下联动、政企联动,构成了保税物流监管模式创新的独特优势。从跨国企业需求出发,顺应保税物流形态转型实事求是找出路、定流程,是口岸服务部门的初衷所在。为培育保税物流园区“国际中转、国际转口、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四大功能,口岸服务部门“讲述”了无数个创新驱动的“故事”。
国务院批准同意“区港联动”试点,设立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以来,不断创新保税货物监管模式,促进保税物流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快速发展的一种文化,这也是我国保税物流监管模式与国际惯例接轨过程中不断生成和不断积淀的一种口岸服务文化。从昨天的政策突破、今天的流程固化,到明天的再探索,外高桥保税区海关、检验检疫办事处始终坚持为保税物流发展服务的理念,从跨国企业的需求出发,在保税货物流转的关键环节中协同联动,在口岸服务模式创新和信息化手段应用中体现监管,顺应保税物流形态转型实事求是找出路、定流程,不断推进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建设成为东北亚跨国采购和配送中心。
----区港联动,从空间上畅通保税货物流转渠道
一切监管服务模式创新,都源自于跨国企业组织全球化生产和贸易过程中的内在需求。外高桥保税区口岸查验单位在促进“贸易和营运中心集聚”的专题调研中了解到,外高桥保税区虽然紧邻外高桥港区,但区港之间保税货物流转依然不畅。在保税物流园区叠加了出口加工区“入区退税”政策后,实现了保税货物“入区一日游”,大大降低了企业以前需要出境后方可进境的物流成本。但在物流企业向出口集拼方向转型时,还需在物流园区和口岸两次办理手续。保税区口岸查验单位联手港口口岸查验单位,经过反复调研与论证,率先在保税物流园区施行“区域报关、结关,口岸监管、放行”的监管模式,将原园区内货物出口装船须分别在园区与口岸两次报关调整为一次报关。
另一方面,保税物流园区制度设计时采用的是“先报后进”监管政策,而对于进口货物来说,事先进行详细申报,显然有较大困难。查验单位没有为现有政策所困,而是根据保税货物在港口和园区间流转的实际状况,以及物流园区的监管基础,在保税物流园区率先与外港一、二、三期码头间的进境货物实现了“先提箱、后申报”监管模式,企业可以先提箱进区理货,再按货物实际信息申报入库。同时,通过物流园区与外高桥港区之间的内部通道,使用港区“内场车”直行,缩短了保税货物运输时间,降低了通关和运输成本,加快了货物进出境速度。
创新的“区港联动”监管模式,为保税货物在空间上流转提供多种转换方式,物流企业得以根据不同流向的货物制定各自的保税物流解决方案。物流园区陆续集聚了以DHL、UPS、TNT为代表的全球快递巨头,运用全球物流营运网络,立足保税物流园区开展国际中转和转运。同时还集聚了以美孚的有色金属、霍尼维尔的化工危险品为代表的国际转口贸易商,直接依托物流园区开展转口贸易。
----关检联动,从时间上实现单证流与货物流的真正分离
长三角区域内制造业集聚度高,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性强,生产企业与境外供应商、以及相互之间的货物往来十分频繁,物流企业的服务时效就成了一种无形的竞争力。同时,2008年以后,出口加工区也拓展了保税物流功能,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的业务拓展又面临着新的转型的挑战。保税区口岸查验单位,从物流企业座谈会和专题问卷调查中分析总结出:跨国公司开展国际采购时具有进区批次多、进行国际分拨配送时又有出区频率高的运营特点,而现有的“逐票分头申报、逐票查验放行”通关方式,无法适应国际采购和配送的业务需求。仅从海关操作流程上来讲,有“分送集报”的可行性条件,但涉及到检验检疫法检产品,没有施检而进出区,显然存在着监管风险。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共同成立攻关组,准确研判监管服务模式创新对物流业务转型的引领效应,通过论证,联手在上海范围内率先实行风险式管理,建立企业分类管理机制,通过完善预报检、预归类、预审价等一系列措施,将相关手续办理“前推后置”,实施“分批进(出)区、集中申报”的通关作业模式。
单证提前备案和事后办结,为国际采购和配送中的保税货物及时流转创造了条件。园区跨国企业依托园区毗邻港口优势,以及多式联运网络,在境内的生产企业与国外的销售市场之间形成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如日本近铁物流公司开展的日立电子产品和日产汽车零配件分拨业务,由于相关配件产品数量大、品种多,该企业实施“分批进出区、集中申报”后,物流时效性显著增强。日本大创是日本著名的百元超市,原来的国际采购中心设在日本本土,产品由我国各个生产企业分别办理出口至日本仓库,采购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后来将采购中心转移至保税物流园区后,通过园区采购并进行集拼,直接配送至日本的各个超市销售,大大降低了集装箱运输的空置率,节约了企业采购和仓储成本。
----上下联动,依托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保税货物全天候流转
跨国企业有着良好的内部数据库管理基础,为监管信息化水平提升奠定了基础条件。保税区口岸查验单位,在H2000和CIQ2000通关作业系统基础上,根据保税货物流动特点和企业经营资质,将进出境备案货物全部纳入EDI无纸化通关范围,诚信企业享受了出境备案环节零等候和不交单等便利政策。
保税区口岸查验单位分析供应链全程监管条件中发现,保税物流园区与上海关区其它特殊区域间的保税货物流转相当频繁。在“区区联动”的构想下,根据总署总局通关作业系统的设计原理,按照供应链的运作特点和规律,研究并拿出政策明确、流程清晰、管理集约、手续便利的信息化监管方案,积极争取各自上级主管部门理解和支持,在保税物流园区与其它5个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保税区之间,率先应用了“5+1+1”特殊监管区域区间货物调拨管理系统,使货物的调拨时间从原来24~72小时缩短至2~3小时,实现货物全天候流动,适应了加工制造企业“零库存”生产需求,缩短了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
----政企联动,在先发优势中形成大客户大项目集聚规模优势
外高桥保税区海关和检验检疫办事处,与园区经营者、物流企业经营者之间形成多层次互动载体,准确把握物流市场脉搏,合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寓监管于服务之中的氛围,全方位提升物流园区服务能力。在口岸服务配套设施方面,围绕快速通关需求,建立和完善“一门式”口岸通关服务中心,持续改进货物卡口通行环境,不断提升查验场地作业效率。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方面,借鉴国际惯例,积极倡导建立“查验单位主管、园区协管、企业自管、社会共管”四管机制。在标准化管理方面,根据“符合营运、规范管理”要求,先后汇编了《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实务指南》和《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操作流程指南》,推动了业务流程、监管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
不断创新的口岸服务模式,促进保税物流园区形成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引导物流业大客户、大项目向物流园区集聚。金融危机期间,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各项营运指标仍保持高速增长,园区进出区货值从2007年386.02亿美元发展到2010年的690亿美元,关税收入从2007年的47.29亿元增加到2010年87.67亿元。至2010年底,国际前十位物流企业有6家进驻园区,园区在“2010年全国十大物流园区”评选中综合经济指标位居第一名,在国际港航物流界确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和服务品牌。
展望未来,外高桥保税区口岸查验单位正着眼“三港三区”整体联动,思考如何适应跨国公司经营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通过不断创新口岸服务模式,进一步减少环节和手续,降低成本,真正实现上海口岸一体化运作,更好地发挥“区港联动”政策设计的诸多效能。
(市口岸办政策法规处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