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创新发展”中构建核心价值
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因此,讲口岸文化建设,首先要思考和推动价值观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海关系统也提出了“爱国、厚德、增信、创新、奉献”的海关核心价值观。这“五句话”核心价值观是对海关多年来文化建设理念和实践经验的深度提炼和科学总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海关系统的具体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海关核心价值观是海关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关创新发展的精神之基和动力之源。我们坚持把铸就核心价值作为推进口岸文化建设的核心使命和重要目标,结合上海海关业务特点、历史底蕴、人文特色和口岸实际,把“创新、开放、实干、争先”初步确定为上海海关的核心价值取向:“创新”,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以创新的思维和勇气破除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开放”,要求我们自觉在全国发展的大局中思考和谋划工作,博采众长,提高自身发展和服务发展的水平,充分发挥上海口岸对长三角乃至全国口岸的集聚辐射作用。“实干”,要求我们立足本职,勤勉敬业,不尚空谈,注重实干,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争先”,要求我们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达到最优的工作质量和效果,努力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新突破。
二、在“服务全国”中体现文化担当
上海地区历来是中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集散地。加强对中外文化产品进出境监管,推动上海口岸文化贸易便利化,辐射和带动内地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既是口岸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上海海关服务全国的重要使命。我们坚持把忠实履行文化把关职责作为推动口岸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在大力加强口岸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好地服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为维护文化安全做好服务。面对当前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破坏与反破坏的严峻挑战,我们牢固树立守土有责意识,充分发挥海关关境文化保护职能,始终保持打击各类政治类违禁、法轮功邪教、宗教散发类宣传品的高压态势,以进出境印刷品和音像制品、电子产品为重点,集中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进出境违禁出版物品专项查缉工作,努力将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危害国家安全稳定及危害社会公德的文化产品拒于国门之外,仅 2011 年,共查获各类政治类违禁出版物 1990 件,散发性宗教宣传品 7443 件, 法轮功”邪教宣传品 31.5 万件,淫秽出版物 4721 件,为打赢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净化口岸贸易环境作出了应有贡献。
二是为改善文化民生做好服务。我们坚持把服务和改善文化民生、维护和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作为文化把关的根本立足点和落脚点,着眼于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丰富、低廉、放心、满意的文化产品消费服务,切实加强对文化产品进出口的海关监管,加大对文化产品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音像制品等货物进出口,先后与公安部门协作配合,组织开展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侵权商品等多次专项行动,成功告破了“BOSS”、“HP”和“KIA、现代图形”等系列商标侵权案,2011 年以来,共查获侵权案件 515 起,案值 6676.43 万元,上海海关也连续三年荣获国家版权局年度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奖励,以卓越成效践行了“人民海关为人民”的本质要求。
三是为发展文化产业做好服务。我们通过创新和设制多种监管模式和政策措施,服务和支持文化企业做强做大,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比如:我们注重发挥特殊监管区域地域优势,支持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成立我国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并通过实行出口退税、进口减免税以及区内保税等优惠政策,推行“便捷通关、快速通关、一次查验、上门服务”等特殊监管模式,帮助文化企业降低发展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目前,该文化贸易基地已吸引 80 家中外文化企业入驻。同时,我们还通过实施快速担保验放和预约通关,全力支持影视文化产业中外合作,为境外摄制组创作人员及拍摄器材道具通关提供便利,2011 年以来,已为《龙门飞甲》、《大魔术师》、《007》等摄制组暂时进境物资办理审批手续 34 批次,监管暂时进境拍摄器材、道具等价值约 295 万美元,使进出口环节“文化把关”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四是为推动文化交流做好服务。一方面,我们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全面加强与国际海关、社会各界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多次选派我关民乐队、管乐队等文艺团体参加鹿特丹中荷海关技术合作二十周年庆典、荷兰驻上海领事馆国庆庆典及华东片海关文化协作区等中外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扩大和提升关区文化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海关在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和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来”方面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文化会展业方面,我们针对毕加索等各类国际会展的不同规模、不同展品类型,量身定制个性化监管方案和通关模式,为大型国际文艺会展展品的顺利进出境大开方便之门、提供便利服务。
三、在“走在前列”中繁荣口岸文化
“走在前列”作为上海海关新一届党组治关理政的新思路新理念,不仅是对上海海关业务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对上海海关队伍建设提出的工作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关推进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我们牢牢把握未来我关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在全面落实和践行“走在前列”的工作目标中繁荣发展海关文化,为打造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机制健全、文化创新活跃、文化活动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上海口岸文化作出贡献。
(一)在拓展文化内涵上走在前列
在保持和发扬上海海关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不断赋予口岸文化新的元素和内涵,使其真正成为广大关员广泛认同的共同愿景,成为上海海关改革发展的方向、使命和价值,在推进口岸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结合海关实际,重点培育和倡导了以下几种文化:
一是政治文化。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关员,深入抓好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和海关职业精神教育,确保广大关警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责使命,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利益和垂直领导体制,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和国家利益,努力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忠诚国门卫士。
二是职业文化。着眼于提高队伍把关服务能力,广泛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活动,突出抓好领导干部、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精心培育和深入宣传各类业务能手、技术标兵和专家人才,大力营造人人苦练本领、人人岗位成才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广大关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以过硬的业务本领和岗位技能,忠实履行好“国门卫士”的神圣职责,全面高质量地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各项任务,努力当好共和国的“看门人”。
三是管理文化。围绕“铸魂、强能、塑形、严管”,持续推进准军事化纪律部队建设。严格执行《海关内务规范》以及各项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洁纪律以及机关工作制度,按照“严管”要求,着力管“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管“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管“恪尽职守、责任落实”。以实施倡导优雅言行、建立优良秩序、培育优质服务、建设优美环境的“四优”行动为重点,广泛开展“文明窗口”创建活动,结合基层单位达标和机关评议活动,组织开展“四好”基层单位和“四好”机关处室评选活动,进一步规范业务现场关员仪容仪表、行为举止和执法用语,树立海关文明高效、优质服务的形象。
四是服务文化。引导全体海关干部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替人民看好国门,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地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服务、贡献力量;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法为民,依法行政,廉政从政,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制风险的能力,永葆人民海关为人民的公仆本色,诚心诚意地为广大进出口企业和管理相对人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以优质高效地服务赢得群众的口碑和信任,提高海关工作的满意度。
五是廉政文化。围绕建立健全海关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创建长效机制,下大力抓好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廉政纪律宣传教育、日常提醒教育,抓好廉政知识和廉政纪律专题培训,推动海关优秀廉政文化作品创造和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科室、进家庭,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中不断增强关警员廉政意识,大力营造“遵廉守廉”的良好氛围。结合基层海关工作特点和一线队伍廉政状况,探索建立节日倡廉和家庭助廉工作机制,大力推行广大关警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新入关关员廉政承诺制度,规范基层海关廉政文化创建工作。
六是和谐文化。对内,通过加强海关内部的和谐文化建设,切实增强关员的荣誉感、成就感,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心齐气顺、融洽和谐的良好氛围,创造公平公正、干事创业的人文环境,建设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精神家园。对外,通过建立严密高效的通关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执法环境,加强与广大管理相对人的和谐相处,与口岸执法单位、公检法机关、社会经济管理部门以及兄弟海关的沟通协作,着力打造诚信友爱、合作发展的和谐口岸环境。
(二)在健全文化机制上走在前列
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落实,着力建立健全文化建设工作机制,用刚性的制度力保口岸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一是认真落实文化建设责任制,初步建立了党组总负责、书记亲自抓、关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政治部组织协调、关文化协会有效运作、各级党组织齐抓共管、党政工团协作配合的上海海关文化建设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负责抓好口岸文化的推进和落实。二是着力建立健全一整套口岸文化相关制度,逐步形成与上海口岸发展相适应、充满生机活力的口岸文化建设的制度机制。三是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保证群众性文化活动经费留足空间、足额拨付、专款专用,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和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着力形成推动口岸文化活动有序开展的保障机制。
(三)在打造文化品牌上走在前列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我们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结合海关行业特点,大力弘扬口岸文化主旋律,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按照“三贴近”的原则,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时代气息、职业特色、部门特点,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先后创立了审单处“文化沙龙”、金山海关“学习树”、莘庄海关“点、线、面”立体式学习型党组织等 20 多个学习型组织品牌,推出了“五项品牌工程”、“五零理念”、“三实作风”、网络期刊、“劳模并肩行”、“一科一品”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精品工程和品牌项目,有力提升了关区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在深化文化实效上走在前列
我们在推进口岸文化建设中注重把握实践性的要求,坚持把繁荣口岸文化与履行海关工作职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文化建设实际成效真正体现在促进海关中心工作的顺利完成上,以思想文化新觉醒、文化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海关事业不断向前发展。2011 年,上海海关共征税入库 3526.53 亿元,监管进出口货物总值 8119.4 亿美元、集装箱 2219 万 TEU,统计报关单 1730 万份,特别是人均税收首破 1 亿元,较好地发挥了文化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