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果——上港集团军工路分公司创新“三位一体”多式联运模式

【信息时间:2013-09-11 22:39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三位一体”多式联运模式:水铁、陆铁、铁铁“三位一体”多式联运模式作为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已然成为上海建设两个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军工路分公司作为上海港主要内外贸作业港区之一,享有水路、公路、铁路“三位一体”的交通运输便利条件,针对上海港铁路集疏运与一些发达国家主要港口相比比重太低的现状,公司坚持先行先试,剔除铁路与水、陆联运衔接环节之间的不通畅、不统一,追求实现无缝衔接,从而发挥水铁、陆铁、铁铁网络系统优势,降低港口集散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提高运输服务质量,为加快推进上海多式联运运输网络建设与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创新“三位一体”集疏运联动模式

  助推多式联运运输网络建设

  实现铁路线直通码头覆盖全部泊位,形成“一港多区域”辐射模式

  港区没有铁路装卸线,通过铁路到达的货物就必须通过卡车短驳到码头,相反水铁联运进口的货物需要从码头短驳到铁路车站装车发运,这样就增加了两次卸车和一次驳运作业,不但增加了费用,延长了货物在港时间,而且对联运运输组织、“一关三检”作业、安全管理等方面都带来不利影响。

  军工路分公司设有上海港唯一的港属铁路专用线和大马力铁路机车,是进行海铁联运作业的专业港区,公司铁路站站内线路里程7.5公里,铁路线总长743米,直达码头覆盖公司全部专用泊位,并与上海铁路局何家湾编组站直接相连,自码头线至何家湾站单线1.75公里,公司铁路年运输能力已达120万吨,货物运输通过铁路可辐射至全国各地多区域,成为华东地区海、陆、铁联运的优良口岸,创造了多项第一:接卸第一例上海地铁一号线机车及车厢落轨于公司铁路线;2008年上海铁路局第一次接卸中铁局承建的京沪高铁进口钢轨落于公司铁路线;上海磁悬浮列车、三峡水电站、秦山核电站等重特大件货物装卸通过水铁联运直达目的地。

  加强“海铁陆”联运方式配合与协调,形成统一的多式联运网络

  公司积极尝试多种方式,加强水铁、陆铁、铁铁联运方式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确保无缝衔接,实现联运共赢。先后与国铁签订《专用铁路运输协议》、《集装箱铁路安全运输协议》、《机车车辆过轨安全协议》等,理顺联运体制,如:优化进出口货物的海关查验工作,使报关货物随到随查,为客户提供便捷与安全的查验环境等。同时,公司建立了路、企月度和季度的例会制度,定期交流货运安全工作经验,加强运输计划协调,真正实现了路、企双方体制、机制并轨统一管理。

  为了解决水铁、陆铁、铁铁联运过程中各环节之间信息不畅通的问题,公司建立了客户货物运输的信息沟通平台,实时监控货物运输途中的货运安全和信息。同时,将公司品牌“条形码理货技术”运用到铁路货物运输信息之中,并与公司港区BTOPS生产管控系统相连,形成了铁路与车进栈、船舶装卸货物信息录入相统一的多式联运网络,使联运承运人和客户掌握全程运输信息,真正提高了协同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树立“两个100%”服务理念,提供快速、经济、安全和可靠的运输服务

  公司通过为货主提供快速、经济、安全和可靠的运输服务,进一步完善多试运输体系,提高运输服务质量。今年,公司修订了对外服务承诺,并明确提出“卡车进栈报到后12小时内作业完毕”、“提货作业在卡车报到后2小时内开始作业”的量化考核规定。在此基础上,公司铁路运输提出了“两个100%”服务理念,即铁路货物运输安全率达100%和客户服务(装、卸车)满意率达100%,坚持以践行承诺来检验、鞭策自身的服务能力。为此,公司特成立客户服务监督中心,并从今年41日起,按月对未达到对外服务承诺要求的情况,对相关责任人实施问责。长期以来,公司铁路站多次被评为地区专用铁路优胜单位,进入上海铁路局南翔站大客户行列,为公司多式联运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吉蕾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