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80后海事青年——王锡光
王锡光今年30岁,在上海金山海事局上班,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海事员工,每月都和其他同事一起乘班车下班,但是相比其他同事,他还要多做一件事:在他下站(地铁一号线莲花路站附近)的一家献血屋参加无偿献血。每月如此, 07年至今已经成为了习惯。截至2012年12月,王锡光同志共计献血81次,拥有写满献血记录的红色献血证27本,累计献血55000毫升,他一个人的献血量相当于14个体重50公斤成年人全身血量的总和。
谁说80后没有社会责任心
当今80后的青年被社会评价为娇气的“独生子女一代”,被认为是社会责任感欠缺、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烈,而王锡光12年来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无偿奉献社会,他精神就足以感动社会。
说起王锡光第一次参与无偿献血是大学里,那时献血只是一种行动、一种表率,作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是一种光荣。慢慢地,行动变成了习惯,表率转化成了自然。每季度一次的全血献血,从那时开始从未断过。毕业后,虽然经常上船出海,但是只要有机会,还是坚持无偿献血。
进入上海金山海事局工作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王锡光同志发现了一种更为健康、快速、有效地献血方式-----成分献血。他毅然选择了这种献血方式,并且每28天参与一次成分献血,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在他心中,作为海事工作人员,更应在社会中起到表率、带头作用,参与社会志愿活动,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责任。王锡光认为,虽然人小事微,但是只要坚持、再坚持,始终会影响别人。
对于很多人而言,志愿活动很高大,摸不到。但是如果将志愿活动除以4300多天,那么高大的志愿活动就是一件很平凡、很普通的身边小事。反过来,如果对别人有益、对社会有益小事、琐事坚持了4300多天,那么就是一件很伟大的志愿行动。王锡光同志就是将平凡的无偿献血坚持了12个春秋,坚持了144个轮回之月,坚持了4300多天。他只做了一件人人都会做的一件小事,但是却做了其他人不会都做的事情---坚持,不论是在学校,在老家、还是成为海事工作人员后,他都始终坚持在做一件极为平凡的小事。
拥有27个献血“红本本”
截止2012年12月,王锡光同志共计拥有红色献血证27本,共计记录了他81次的献血记录,累计献血55000毫升血液,与此同时他还是全国骨髓肝细胞志愿者.先后获得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红十字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沪部队献血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上海市无偿献血白玉兰奖以及卫生部、红十字总会、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颁发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与此同时,他走到哪里,就是将平凡小事---无偿献血坚持到哪里,献血早已成为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他先后获得江苏省无锡市2010年度、2011年度献血标兵称号,受到苏州地方电视台的专题报道。通过12年的坚持,使他不仅是荣获了金山区2011-2012年度金山区优秀志愿者称号,还获得了上海市2010-2011年度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称号,成为了上海市建设交通系统中唯一名获得该荣誉的同志,更有幸入选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共同举办的2012年12月份“中国好人榜”。
在十二年献血的过程中,王锡光交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见到过许多比他坚持时间更久的志愿者,他们都在像自己一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他觉得自己的志愿世界并不孤独。
(金山海事局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