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关试点实施“两港联动(陆改水)”作业模式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加快推进上海航运中心建设,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推动洋山保税港区“水水中转”业务发展,自2009年12月25日起,上海海关对洋山保税港区出口货物试点实施了“两港联动(陆改水)”作业模式改革,即货物可从外高桥港区通过“穿梭巴士”由水路运抵洋山保税港区装运出口。
一方面,通过水路运输代替陆路运输,有效降低了因洋山港特殊地理位置造成的物流成本过高等问题。据港务部门反映,每个集装箱(40")可为企业节约运输成本约400-600元,市场需求反响良好。另一方面,对进一步提升洋山保税港区货运吞吐量,发挥洋山深水港枢纽功能具有积极意义。据港务部门统计,该作业模式运作以来,仅苏锡常、南京等地区,就为洋山港每年增加约30万TEU吞吐量。2012年全年,上海海关“两港联动(陆改水)”作业模式共受理出口货物20888批,涉及集装箱6.2万TEU,总货值15.67亿美元。2013年上半年,上海海关“两港联动(陆改水)”作业模式共受理出口货物8533批,涉及集装箱2.7万TEU,总货值6.66亿美元。
为确保试点作业顺利开展,上海海关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充分准备,认真细致做好试点准备工作。
改革试点之初,与上海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港集团)就洋山保税港区开展“两港联动(陆改水)”业务,创新海关监管模式进行研讨,双方成立联合工作组对试点作业方案进行了反复研究论证,最终确定了“运抵申报、外港查验、浦江放行”的作业模式。与此同时,各相关单位也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做好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还制定了《“两港联动(陆改水)”模式通关监管作业流程(试点)》,明确了试点作业要求;对相关应用系统进行了调整优化,协调上海电子口岸完善了海关放行信息的查询功能;上海海关隶属浦江海关还针对通关流程做了多次系统测试,设立了专窗,指派专人跟踪试点单证的流转;外港海关制订了《外港海关“陆改水”实施细则》,细化作业流程,每天派专人负责试点查验工作,做到优先派单、优先查验。
二是密切联系,协调有序,齐头共进推进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试点运作前,与上港集团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协调沟通,查摆试点可能遇到的各种难点问题,共同协商解决方案。试点过程中,上港集团每日以日报的形式及时反馈运作情况,还与上港集团建立了有效的联系配合渠道,形成了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努力有效确保了试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是严密监管,高效运作,积极稳妥确保货物有效监管。
在确保货物“通得快”的同时,采取各项措施确保货物“管得住”。运用科技手段,对“两港联动(陆改水)作业模式”试点货物作业流程进行查询跟踪,通过“驳运船舶管理系统”对试点货物进行监控;在试点的外高桥二期码头设立了试点货物专用堆场,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对场地和集装箱实施监控;要求港务部门严格执行海关纸面凭证和电子信息“双放行”信息管理的要求,严把货物装运关等,确保海关监管到位。
(蒋雪敏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