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检出入境大客流应对机制
创新大客流台外引导分流服务模式
浦东机场口岸T1、T2候机楼的边检执勤现场横向宽度较大,特别是T2航站楼达到150余米。为确保口岸顺畅通关,上海机场边检站在各执勤现场共设置了15个“蛇形”待检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大客流台外引导分流服务模式。一是缓冲区域排堵法,蛇形待检区域之间利用小规模混合区或直行通道建立缓冲区域,缓冲区域一般暂缓开放,当两侧蛇形待检区域客流密度过大时,引导旅客进入缓冲区域,保持客流持续流动性。二是侧向切口分流法,当某一区域客流密度过大时,在该区域前部第3至4排侧向打开切口,将第3至4排候检时间较长的旅客分流引导至相邻区域,基本维持旅客原有先后秩序,在提高旅客通关速度的同时,充分体现公平性。三是穿梭流动派位法,派位人员在客流高峰期间,先将旅客引导至离派位点较远的两侧检查通道,再向离派位点较近的中间检查通道引导,特别关注距离两侧较远通道的办证情况,尽可能给旅客留有前往验证通道的时间,防止出现“断流”,必要时,在一米线后同时安排两名旅客候检,进一步提高客流的流动性。被誉为“中国管理教育第一人”的余世维博士在《企业软实力》一书中对上海机场边检站创新引导分流服务模式,灵活应对大客流给予充分肯定,他写到:“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去参观一下上海浦东机场,那里的边检设有三个闸口,旅客少的时候开第一个闸口,旅客多了开第二个闸口,再多一些就开第三个。也就是说,他们会根据下飞机的人数来决定开几个闸口”。
建立口岸联动服务机制
出入境人员在口岸会面对多个口岸单位办理手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服务不到位,都会造成出入境人员对整个出入境过程满意度下降。为此,上海机场边检站与东航上海保障部浦东客运部签订了联动服务旅客出入境协议书,建立了以信息平台建设、特殊旅客服务、优势资源共享为主要内容的联动服务机制;借助浦东机场外航协会(AOC)平台,与驻场各外国航空公司分别签订了联动服务协议;与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航站区管理部签订了携手服务旅客出入境协议书,商定在每日客流高峰时段,双方互派人员前往对方服务区域携手为出入境旅客提供咨询、引导。通过主动与航空公司、机场方面紧密协作,共享优势,形成合力,初步形成了口岸联动服务机制,推动浦东机场口岸出入境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推出《中国签证知多少》宣传手册
针对部分航空公司和外国人因对中国签证缺乏了解,导致外国人未持有效签证来华受阻、在华逾期居留等情况,上海机场边检站组织编印了《中国签证知多少》宣传手册,分为普通签证、专用签证、其他证明性文件和外国人在华逾期居留的救济途径四部分,详细介绍了常用来华签证的样式、项目和注意事项。《中国签证知多少》宣传手册内容简洁实用,重点列举了比较容易造成混淆的签证种类和签证项目,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以平实易懂的文字进行介绍,便于广大出入境人员理解和掌握。为方便航空公司驻境外场站工作人员学习、培训,上海机场边检站还制作了相应的配套光盘,免费向航空公司和出入境人员发放,受到了服务对象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为航空公司连飞机组人员提供便利
目前,所有从浦东机场出入境的客机机组员工需通过机组专用检查通道接受人证对照和证件集中检查。实际工作中,东航等国内航空公司的部分机组人员需执行连飞任务,一些境外航空公司的部分机组人员抵达后需立即随原航班返回,上述机组人员在浦东机场停留时间非常短暂,有时甚至不足一小时,如前往出入境现场接受边防检查,时间非常仓促,甚至会影响下一程航班整点起飞。上海机场边检站在确保严密管控的前提下,主动提供上门服务,连飞机组人员无需下机,先在飞机上接受边检民警人证对照后,再由乘务长持机组人员证件前往边检执勤现场验证通道办理入出境边检手续,便于连飞机组人员有比较充裕的调整时间,为航班整点起飞和安全飞行提供有效保障。
主动上门发放《外国人入出境卡》
针对部分航空公司提出需向出入境旅客发放《外国人入出境卡》,但到边检站领取《外国人入出境卡》不方便的情况,上海机场边检站从航空公司实际需求出发,在充分调研和多方协调基础上,推出了《外国人入出境卡》运送上门服务,各航空公司于每月30日前将下月《外国人入出境卡》的需求数量以传真、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上海机场边检站指挥中心。在确定送运时间、地点和数量后,上海机场边检站提前告知各航空公司在指定时间前往其所在航站楼内指定地点领取卡片,避免了航空公司工作人员来回奔波。该举措推出后,受到了各航空公司的高度评价,浦东国际机场航空公司营运协会代表驻场航空公司专程向上海机场边检站赠送锦旗以示感谢。
上海机场边检站创新边检管理模式的具体做法受到了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人民公安报、文汇报等40余家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在《中国新闻》、《新闻直播间》等多个黄金档节目中滚动报道。
(杨铭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