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人物——浦江海关杨克炜

【信息时间:2013-09-11 20:0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杨克炜,男,19778月出生,群众,19997月进入上海海关,现为上海海关浦江海关稽查科主任科员。近年来,杨克炜同志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在上海海关甚至是全国都有较大影响的大要案。特别是2008年至2010年期间,通过综合运用贸易调查、商品调研、价格调研及企业稽查等手段,共向缉私部门移交案件16起,总案值达10.69亿元人民币,涉税逾1.4亿元人民币。20112012两年又出色完成41家企业稽查任务,查发问题企业32家,稽查补税共计2098万元,专项稽查有效率保持100%,同时以国门之盾行动为契机,加大打私力度,向缉私部门移交走私案件共13起,立案案值5.93亿,涉税5020万元。2009年至今,他先后荣立海关总署一等功一次,上海海关三等功三次,上海海关嘉奖三次,并三次被评为上海海关反走私查缉能手。 

  

  火眼金睛、敬业奉献的国门卫士

  对浦江海关青年关员而言,“牛人老杨”和“缉私帝”已是再熟悉不过的称谓了。之所以有这个民间封号,是因为被冠名者不仅是令人尊敬的老者,更是他们景仰的业务偶像。他就是上海浦江海关稽查科主任科员杨克炜。多年来,他认真钻研业务,默默勤奋工作,怀着海关事业的无比忠诚和为国把关的坚定信念,凭借过硬的本领和精湛的业务,在稽查岗位上创造一个又一个神奇、留下一段又一段佳话。2009年至今,他先后荣立海关总署一等功一次,上海海关三等功三次,上海海关嘉奖三次,并三次被评为上海海关反走私查缉能手。

  他是火眼金睛的打私“克”星

  作为稽查条线的老法师,杨克炜有很强的风险分析能力,他一直坚持以税收工作为核心,积极开展涉税专项风险分析,创新多种分析方法,全面提升风险分析效能,近年来,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在上海海关甚至是全国都有较大影响的大要案。特别是2008年至2010年期间,杨克炜同志通过综合运用贸易调查、商品调研、价格调研及企业稽查等手段,共向缉私部门移交案件16起,总案值达10.69亿元人民币,涉税逾1.4亿元人民币。20112012两年又出色完成41家企业稽查任务,查发问题企业32家,稽查补税共计2098万元,专项稽查有效率保持100%,同时以国门之盾行动为契机,加大打私力度,向缉私部门移交走私案件共13起,立案案值5.93亿,涉税5020万元,为浦江海关打私绩效排名第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是查获大要案无数的“老法师”

  2008年初,杨克炜根据专业领域化工品进口价格与国内市场价格存在倒挂的现状,一举查获了以低报价格方式走私进口化工原料案件,该案案值逾2300万元人民币,涉税418万元人民币。20087月,杨克炜围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捕捉到化肥出口存在极大的监管风险,向缉私局移交出口化肥走私线索多起,使缉私局与浦江海关、风险管理处一起开展了打击化肥走私出口专项行动。该专项行动共侦查案件4起,总案值约900万元,涉嫌偷逃税款近400万元。2009年初,杨克炜又通过调阅大量出口报关单电子数据,成功发现了十几起走私出口原料铝案件线索。2009年初还参与了近年来少有的案值10.2亿元、涉嫌偷逃税款1.3亿元的“打击走私出口原料铝”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两高一资”产品走私出口的嚣张气焰。2010年,他通过对敏感出口商品的风险信息收集,协助配合缉私局一起开展打击磷出口走私专项行动。2011年,杨克炜发现并协助侦破80余批案值达2.2亿元的进口电路板、压缩机用电路板等货物走私案。

  随着案子越查越多,案值越来越大,老杨的名气也越来越响,成为了不少青年关员的业务偶像,于是“老杨工作室”应运而生,10位青年业务骨干成为了杨克炜的首批弟子,面对青年们期待的眼神,杨克炜同志立下军令状,一定会利用“老杨工作室”这个平台,将自己的查案的经验方法倾囊相授,创建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工作条件、环境、氛围,努力把青年关员们培养成为知识型、智能型、专家型人才。

  他是扑在案子上的“拼命三郎”

  刻苦钻研,敢打敢拼,是科里同事对杨克炜最深的印象。稽查是一份需要不断耕耘钻研的工作。日常的操作流程容易掌握,但是要熟悉贸易相关的流程,要了解产品的相关知识,要洞悉违反企业的心理,拿到企业违规的证据……需要稽查关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对国家相关政策、海关规定、产品及其关联产品的性能知识等等要了然于胸,而这些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在图书馆、互联网上查阅大量与案件线索有关业务资料。

  为了查阅报关单据的对比信息,他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加点,一杯咖啡,一碗泡面,一张沙发的日子已成常态。为了获取企业违规的证据,他需要隔三差五的出差,跑外地实地调查企业也成了家常便饭。出差的次数多了,家里家外的事情就自然照顾不到,一切大小事务都压到了妻子头上,所以面对家人,他总是满怀歉疚。在加班加点的工作中他病过好几次,但每次他都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不等痊愈就惦记着工作的事急着回了单位。而病好之后更是要坚持做完手头的工作才肯休息,同事提醒他要小心身体,可是他总说:“没事儿,工作要紧。”

  (查婧、张佳平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