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史料——大桥上的小螺栓——南浦大桥建设把关实录(上海检验检疫局)

【信息时间:2013-09-12 19:0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大桥上的小螺栓
  ——南浦大桥建设把关实录
  口述:陆棣  整理:李日明 崔传会 
  1991年6月20日,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上海南浦大桥胜利合龙,全桥贯通,首度将浦江两岸连成一体。南浦大桥当时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大双塔、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工程总投资8.2亿元,建设周期为18个月,大桥全长8346米,桥头两座主塔各高达154米,主桥长864米,由1500吨的斜拉钢索和6300吨的钢梁、3200块混凝土桥面板拼装而成。主桥离水面净高46米,桥下可通行5.5万吨巨轮。桥上每天最多通车容量为5万辆。 
  南浦大桥宛如一条昂首盘旋的巨龙横卧在黄浦江上,它使上海人圆了“一桥飞架黄浦江”的梦想。大桥造型刚劲挺拔、简洁轻盈,凌空飞架于浦江之上,景色壮丽。入夜大桥采用中杆照明,主桥用泛光照明,在钢索的根部有投光灯,将光射到桥塔上,光彩夺目。
  在很多上海人的眼睛里,上海的改革开放是从南浦大桥的建造开始的。那时浦东还是一片广袤而陌生的土地,外滩对面的陆家嘴听上去就像是要花半天时间才能到的郊区,再加上往返浦西浦东主要是依靠对江轮渡,遇到雾天、大风、大雨还要受阻,所以当时“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广为流传。
  
  果断建桥
  处在改革开放大潮局势下的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高瞻远瞩地看到了浦东发展的重要性,果断拍板筹划建设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并向国务院申请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大桥于1988年12月15日动工,1991年12月1日建成通车,“南浦大桥”是桥梁建成后由邓小平同志题名的。
  关键螺栓
  大桥建设的第二年,原执行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条例于1989年8月1日上升为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并将大型的成套设备开始列入法检目录。因此按照新商检法要求,我局把南浦大桥建设工程纳入监管。当时我是第四检验处(机电仪处)成套科科长,就与科内同事徐树成赴大桥指挥部与指挥部设备处共同协商检验内容与实施要求,那时大桥指挥部处在南市区一条小马路(大林路)的临时房屋内,他们一位副指挥和设备处的同志向我们介绍了大桥工程的概况:
  南浦大桥是一座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主桥长846米,以一跨423米过江,跨度之大为全国之最。由于大桥建设总投资为8.2亿人民币,使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每天利息是16.4万元,大桥工程指挥部为节省资金,整个项目就尽可能使用国内设备材料,把外汇用在大桥工程设备中最关键的部位,其中之一即是直径达30毫米的高强度螺栓,当时国内高强度螺栓生产最大规格只有22毫米。经过国际招标,最后由日本和光株式会社中标,由日方提供4万多套直径30毫米高强度的螺栓,按美国A305、A490的标准验收。通过与大桥指挥部的协商,由我处负责对大桥方进口螺栓的品质检验,(另外,进口钢拉索的钢丝、桥梁钢板、桥面沥青由当时的二处负责。)我科接下来的准备工作是ASTM A305、A490标准的检索及高强度螺栓的检测实施手段。鉴于我局当时本身还不具备12.9级高强度螺栓的测试装备能力和测试经验,经调研我们选定了位于四平路的上海标准件研究所,该所无论在设备能力和人员资质上都属国内一流,能满足测试硬件要求,而且该所也非常乐于配合作好进口螺栓的检测,我局现任松江局局长章昌龙那时就在该所担任技术工作。
  稳妥处置
  1990年初,南浦大桥进入主桥面安装阶段,日本高强度螺栓如期送到,我科立即按照合同标准抽样送标准件研究所,共有M30和M22两种样本。由于前期准备工作的充分,检测工作如期开展,检测项目分外观质量、几何尺寸、机械强度、材料化验与探伤等几大部分。标准件所每日向我科汇报检测进度和结果,在进行到机械强度项目测试时出现了保证载荷不合格的消息,我急忙赶赴标准件所检测实验室,了解测试详情。保证载荷是高强度螺栓的一项重要特性,要求在规定强度的保持应力下螺栓的长度变形不允许超过规定误差范围,否则在施工后会降低连接强度应力。尤其对大桥来说主桥桥面的钢梁主要是靠高强度螺栓来联接,每一组高强度螺栓都有规定的设计安装力矩,工人采用定扭矩电动扳手施工,若该项保证载荷不合格,则实际联结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该批螺栓的合格率影响到大桥主桥的工程质量与通车后的稳定性。在核对标准、检测方法、程序、数据并与检测人员商讨后认为检测结果无误,而且有几个M30的样本出现不合格数值,我立即向局领导和大桥指挥部领导口头汇报检测结果,并与标准件所进一步作螺栓的金相报告,分析该批螺栓保证载荷的不合格原因。
  日方供应商得知消息后也非常紧张,因为还有部分螺栓还未发运交货,他们派了几位专家来上海调查和洽谈。会谈人员有四部分,大桥指挥部、标淮件所、日本和光株式会社以及由我代表的上海商检局。日方代表首先出示了该批巳到货高强度螺栓的出厂质量检查报告,但缺少某些关键项目的实际测试参数,同时他们要求中方介绍我们采用的参照标准和测试方法。后由我代表中方向日方介绍了我们采用的与合同相一致的ASTM检测标准及对保证载荷测试的理解要求,在得到双方统一理解和认可的前提下,进一步提供了测试数据,日方又追问了其中的一些细节,对此我们都胸有成竹,一一应对,最后我方向日方出示了螺栓的金相分析照片,认为不合格的原因与热处理有关。由于双方对标准和测试的技术判断没有产生很大的差别,所以面对结果事实日方只能无奈表示要回国后与制造厂分析商讨,并邀请中方立即赴日本考察。鉴于当时的出国手续冗长,大桥施工急迫,大桥指挥部暂停了后面未发货的螺栓。在与日方会谈结束后,我局正式出具了不合格索赔证书,由大桥指挥部向日方追索违约责任,同时也向国家商检总局上报此案例情况。
  确保通车
  事后我们了解到该批不合格螺栓日方认赔,合同货物全数退货,最终大桥用高强度螺栓全部由上海先锋螺丝厂的产品替代,大桥于1991年12月1日正式通车,提前计划45天,成为当时世界第三大跨度斜拉桥,大桥建造期间和通车后邓小平同志曾两次视察过南浦大桥,得到他的高度重视。 
  南浦大桥开创了市区跨越黄浦江建桥的先河,之后,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奉浦大桥、卢浦大桥、闽浦大桥等先后建成,除大桥外越江隧道也开始多处穿越黄浦江底,将浦西和浦东紧紧相连,浦东也终于成为了一块改革开放的热土。
  难忘回忆
  1999年“三检”合一后,我局机关搬迁浦东新区民生路,我每天从浦西至浦东上下班,坐车驶过南浦大桥无数次。每当我通过桥面上观看两岸日新月异的市容新貌时,总会想起曾经参与大桥建设的那件索赔案,保证载荷的技术参数仍然牢牢印在记忆中。南浦大桥是一座现代化桥梁,规模之雄伟,工艺之严格,技术之复杂,施工难度之高,建设周期之短,是我国桥梁建设史上少有的,在世界桥梁建设史上也不多见。对于整座大桥来说,一个螺栓是很小的,但它作用又是那么的重要、那么的大。商检人就像大桥上的螺栓,永远都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