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果——洋山保税港区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点

【信息时间:2013-09-11 22:33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就是指境外货物经过近洋、远洋国际航线运至上海港,与内地通过沿海、沿江内支线船舶转关至上海港的出口货物,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拆箱进行分拣和包装,并根据不同目的港或不同客户,与上海本地货源一起重新装箱后再运送出境的一种港口物流业务。

  洋山保税港区国际中转集拼

  为加快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发挥洋山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和作用,洋山保税港区自2009年起开展面向国内口岸的水水中转集拼业务试点。2011年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在此基础上深入调研,把拓展洋山保税港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列入上海综合保税区重大功能突破项目之一,希望能依托洋山保税港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将箱源和货源集中在园区海关监管仓库内进行二次拆拼箱、再经过国际远洋干线运送出境,进一步发挥远洋运输的规模效应、提升上海口岸的物流增值服务水平。 

          目前,亚洲地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发展较快的主要是釜山、香港和新加坡等国际集装箱枢纽港,而我国港口由于受航线航班、监管模式、运输政策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尚未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先例。通过国际近洋航线运达的境外转口货物,通过沿海、沿江内支线运达的内地转关货物,通常都是在洋山保税港区码头以整箱中转的方式经国际远洋干线运送出境;而长三角地区和上海本地的货源一般是在港区周边物流仓库内拼箱后,再通过洋山保税港区的国际远洋干线运送出境,两者之间是互不相关的。但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刻变化、产业梯度转移势头加速以及我国中西部地区迅速崛起,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上海城市功能转型都已迫在眉睫。 

          拓展洋山保税港区国际中转集拼功能,将进一步加快发展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扩展国际采购/分配配送等物流增值业务的服务区域,更好地服务经济、服务全国;同时,这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200919号文件精神,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探索创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的一个实际行动,有利于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力,在功能和服务方面进一步缩小与新加坡、香港等国际港口的差距。

  作为全国首个“区港一体”保税港区,洋山保税港区拥有我国目前层次最高、政策最优、功能最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资源条件,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然而,国际中转功能的发展缓慢使洋山保税港区在全球物流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仍处于较低位置,航运资源配置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此,上海海关、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和上海港务集团成立联合课题组,就业务所涉及的航线航班、监管模式、成本费用等问题进行研究和突破。

  一是将穿梭巴士的承运范围扩大至保税监管货物。上海海关通过对“海关驳运船舶监管系统”的技术更新和再开发,完善了海关的监管流程;国际港务集团对生产调度系统作了相应调整。使承担外高桥港区和洋山港区之间水上短驳的穿梭巴士承运货物范围从原先的长江中转箱等五种箱源扩大到承运保税转关货物,从整箱水水中转模式延伸至特殊监管区域内水水中转拆拼箱模式。实现了外高桥港区和洋山保税港区之间的保税集装箱转运无障碍运作,大大提高了两港联动效能,解决远洋航线、近洋航线、沿江沿海支线的联通问题,为境内外各类货物在洋山保税港区进行拆拼箱创造前提条件。

  二是确定国际中转集拼中心选址、研究制订海关监管方案。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论证,设计确定了在陆域、岛域分期设点、“陆岛联动”的国际中转集拼中心选址方案;并研究提出了《洋山保税港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海关监管试点方案》。海关通过提升网络科技手段、优化通关作业模式、综合运用风险管理等举措,在确保有效监管前提下,最大限度简化通关手续,提升货物流转效率。

  20121212,一批从韩国入境的货物,到港外高桥港区后、经水上“穿梭巴士”转驳至洋山保税港区内的深水港物流有限公司保税仓库,拆箱后再与本地出口货物、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的保税货物等进行二次拼箱,并分别于17日、19日登上国际远洋班轮发往波兰和斯洛文尼亚。至此,洋山保税港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