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检职业文化建设路径探析——施健

【信息时间:2015-04-30 13:0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上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总站长 施 健

  边检职业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现实文化和边检行业文化相交融的产物,是边检机关在保障国家利益、服务社会大众、提供安全环境、管理民警队伍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边检职业特点的群体文化。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边检职业文化对凝聚警心、激励斗志、陶冶情操、树立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准确把脉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实现自身的新跨越,是摆在边检机关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边检机关应立足向文化要警力、向文化要战斗力,积极探索富有时代特征、体现边检特色、符合民警需要的边检职业文化建设新道路,进一步推动边检整体工作和队伍建设创新发展。

  一、边检职业文化的范围界定与维度剖析

  (一)边检职业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源自《易·贲卦》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以典籍或礼仪风俗教化民众。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为:“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本文所阐释的文化取其广义的解释,即边检职业文化是具有边检职业特色的、在长期的边检工作中形成的群体文化,它包含警察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管理方法和外观外貌等物质与精神的全部内容。

  (二)边检职业文化的维度

  边检职业文化可从四个维度加以剖析,包括深层的精神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和表层的物质文化

  1、边检精神文化:这是边检职业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它是在长期的边检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文化心理,它包括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纪律作风、道德规范、感情取向、思维方式等。而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内容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则是边检精神文化的核心,它清晰地阐释了这支队伍支持什么、反对什么。

  2、边检制度文化:这是边检职业文化的条件与保障。它是与边检精神文化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规范边检民警行为方式的制度体系,其内容是以人民警察法为核心的规范边检工作和队伍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它使得边检管理文化既具有刚性又具有柔性,清楚地向民警表明哪些行为能做、哪些行为不能做,做了以后会受到何种激励或处罚。

  3、边检行为文化:这是边检职业文化的过程与推动。它以边检民警行为方式为表征,包括管理行为、执法行为、边检公共关系乃至生活方式等。它是边检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直观地表现为边检民警的形象。

  4、边检物质文化:这是边检职业文化的载体与基础。它是人民群众对边检民警群体、个体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它是边检文化一切内涵的最直接最直观的表现者。它包括建筑、服饰、装备、名片、纪念品等实物,以及网上警务室等虚拟空间。

  二、边检职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的若干问题

  (一)要正确认识边检职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边检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历史性,内容随着边检制度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不同性质、不同时期的边检制度对边检工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也因此产生了不同内容的边检文化。

  边防检查工作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历经数次变革,工作理念从上世纪 50 年代“防范和控制”为主,到 80 年代“加强管理,方便往来”,始终是“以管控为中心”为主导,直到 2007 年起才逐步调整为“以服务为中心”2010 年底,经过四年时间提高边检服务水平工作的实践和探索,公安部适时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边检服务水平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以服务为中心,坚持顺畅通关,坚持严密管控”的新时期边检工作指导方针,要求全国边检机关向“服务型”转变,以“服务”为核心内容,大力推进服务理念、专业素质、职业精神“三大支柱”建设,一种崭新的边检工作理念应运而生。为深入推进边检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意见》突出了职业精神的引领作用,明确提出了边检人员“要树立‘国门似铁,宾至如归’的职业理想,恪守‘尊重旅客,公平公正’的职业操守,培育‘自信开放,亲和体恤’的职业文化,追求‘和谐沟通世界,亲情不分国界’的职业境界,在为国把关中锻造忠诚,在服务旅客中体现价值,在平凡工作中体会快乐,在创新业绩中追求卓越”,这既对进一步提高边检服务水平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更高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同时也进一步明晰了边检职业文化的实质和内涵,凸显了边检职业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因此,发展先进的边检职业文化,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根本规律,在继承和发扬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找准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突出时代主旋律,不断创新文化建设的“载体平台”,营造一流的文化环境。

  (二)要正确认识边检职业文化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边检职业文化四个维度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反映着、并受制于精神文化,是一定精神文化的折射,是它的表面化和具体表现,是它的附属品,其中物质文化要靠精神文化去推动,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还要靠精神文化去建构、去评价;而精神文化体现着各种不同文化的独特的心理结构,是系统中最深层、最具稳定性和最有决定力的东西,是整个文化系统的核心。然而,精神文化不能独立存在,它需要一定的载体,它只能通过物质、行为、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折射出来。这些物质、行为和制度正因为体现着人的精神心理和精神世界,因而才成为了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们对精神文化的体现越多,内涵越丰富,其文化价值就越大。4正因为如此,精神文化就决定着整个文化的特质,并且代表着文化的层次,从根本上决定了边检职业文化的性质。正确认识和把握这四者的关系,对各级边检机关和领导干部在边检职业文化建设中明晰方向、把握实质、抓住关键、找准载体有着重要作用。

  (三)要正确认识边检职业文化建设的对内和对外价值

  我们知道,在边检队伍内部,文化对民警个人的行为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是渗透性、潜隐性、积累式的,它发挥着育警、励警、律警、悦警和强警的功能,对队伍整体建设有着实质性的影响。然而,有学者将文化分为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之外,另分出一个社会层,认为它是群体文化的外溢,是群体同其社会环境相互反馈而形成的价值体现,既有社会对群体的认同,又包括群体对社会的态度。因此,笔者认为,加强边检职业文化建设,应从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两个方向共同破题。对内,要通过职业文化建设来促进同类价值观的形成,增强群体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对外,要构建和推进新型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使边检职业文化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边检机关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这样,通过将文化建设四个维度串联起来,共同提高边检队伍的“软实力”,使得文化在对内、对外两方面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四)要正确认识民警个体在边检职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文化的规律,不但不是外在于人的,而且它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就是人基于一定的价值目标进行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所具有的内在逻辑。5因而,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唯一感受者,人在本质上与文化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面向基层、全警参与,充分尊重民警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民警的文化创造力,保障民警的文化权益,满足民警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民警全面发展,使民警共享边检文化建设成果,做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在物质层的硬件配置中、在行为层的统一规范中、在制度层的顶层设计中、在精神层的思想引领中,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民警个体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实现全体民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对边检文化的趋同。

  三、边检职业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通过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正确认识以上四个问题的基础上,应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来加强边检职业文化建设。

  (一)坚持文化强警,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促进边检职业文化认同

  在文化体系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都可能渗透或体现某种“内在精神”,因而,精神文化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比,具有更加复杂多样,活泼多变的形式6 ,对文化建设者来说是最复杂、最有难度和效果最为隐性的一个维度。

  一是坚持文化强警战略,确立“以服务为中心”的大文化环境。“以服务为中心”是以社会管理职能为轴心的政府职能形态在边检机关的体现,要以服务这一根本形式实施边检管理,把充分体现和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当作边检机关的终极职能所在。要大力实施文化强警战略,构建服务型边检机关职能体系,引导民警树立职业理想,恪守职业操守,培养职业文化,提升职业境界,增强边检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使全体民警把提高服务水平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觉追求,形成“以服务为中心”的独特的边检文化大环境,为边检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加强正向文化引导,发挥边检职业文化的引领示范作用。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边检队伍文化建设,把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和培育塑造“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推动建立边检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让边检文化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确保边检队伍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要通过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边检民警公正执法、干事创业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责任心,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使边检职业文化更直观、更有效地为人民群众所了解、所接受,从而增进人民群众对边检机关和边检民警的理解和支持,使边检工作和队伍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是注重反向文化抑制,确保边检职业文化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当前边检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是时刻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有战斗力的、人民群众可信赖的队伍。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支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极有可能形成“反向文化”,进而冲击主流的先进的边检职业文化。这就要求边检机关合理利用负面激励手段,持续不断地开展以勤政廉政、遵纪守法、履行职能等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和专项检查活动,纯洁边检职业文化,使边检职业文化始终保持先进性。

  (二)坚持刚柔并济,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实现边检队伍的文化管理

  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次的制度之间,有共同的特征,体现一以贯之的价值规则,这就构成一定的制度文化。7边检制度文化主要通过法律法规规章、内部管理举措来体现,是从严治警的刚性管理与从优待警的柔性管理的有机结合。

  一是加强刚性管理,固化和丰富从严治警的内容。近年来,国家、公安机关、边检机关先后颁布了《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着装规定》、《公安部警车管理规定》、《五条禁令》、《边检执勤现场八不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和内部规定,做到依法从严治警,形成了具有鲜明警察特色的边检制度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边检文化不断吸纳新的元素,因而需要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整合和固化原有制度内容。在这些制度的顶层设计中,必须明确哪些做法是与先进边检职业文化相向前进的,需要及时予以鼓励;哪些做法是与其背道而驰的,必须及时给予处罚。唯有如此,才能推动边检职业文化不断内化、固化,发挥制度文化刚性的约束作用。

  二是加强柔性管理,营造尊警爱警的和谐氛围。当前,社会对群体的主要管理手段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再发展到“文化管理”,体现的是社会对“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客观要求。各级边检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用文化管理理念创新工作制度,充分发挥边检职业文化“软”管理对广大民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柔克刚的独特作用,与行政命令、法纪约束等“硬”管理一道共同做好管理工作。要从晋职晋衔、培训考察、津贴补贴、慰问抚恤、医疗保健、疗养休假、加班备勤、安全防护、权益保障、谈心家访等多个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关爱制度,并健全组织领导、激励促进、考核考评等配套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地抓好从优待警工作,主动回应广大民警的现实期盼,最大限度地解除民警后顾之忧,切实维护广大民警的切身利益,营造和谐的警营管理文化,进一步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三)坚持定式养成,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提升边检队伍的职业素养

  边检行为文化体现的是边检民警的职业素养。当前,在口岸出入境流量迅猛增长、新兴出入境形态不断涌现、个性化出入境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出入境人员对边检工作的要求是具体的、现实的、个性化的,他们不仅关注边检机关宏观职能的发挥,更关心每一个具体的执法和服务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在规范边检民警工作行为的定式和养成上下功夫。

  一是切实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树立边检民警良好的职业形象。目前,边检机关应从既有利于执法目的实现,又有利于增进社会公众互动与信任的角度出发,对执法办案过程中容易影响执法公信力的环节进行改革和完善,将“柔性执法”理念贯穿执法过程始终。要针对容易发生问题的执法活动、执法环节、执法程序,抓紧健全相关程序规定和标准规范,不断完善执法监督和保障机制,确保民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提高边检机关的执法规范化水平,使每一个执法活动既合乎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又能够让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心悦诚服,最终实现每个民警都是先进边检职业文化的承载者、和谐警民关系的推动者,在执法过程中展示边检机关和边检民警的良好形象。

  二是切实加强精细化建设,固化边检民警服务的定式。边检机关服务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定式。抓服务定式工作概括地说就是实现边检服务的“高质量”和“标准化”。就是在建立一套服务对象认同的外部服务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总结、整合、优化边检工作,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内部操作规范,并狠抓养成,使每个岗位都把工作做对、做好、做成习惯,从而在服务对象心目中形成“在任何时间任何岗位都能得到同样优质高效的服务”这样一个稳定的印象。务形象、勤务实施、服务技巧、服务保障和服务监督等五个部分对边检工作的各环节进行了精细化定位,使一线执勤人员对本职岗位和服务要求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有效提升了边检队伍整体的服务素质和能力,对于边检机关形象的塑造、边检职业文化的展示都有现实直接的价值。

  三是切实加强教育培训,促进边检民警行为文化的养成。教育训

  练工作,在边检工作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地位,在全面提升广大民警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素养、查堵查控能力、服务层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些内容也恰恰是边检行为文化的内容,因此教育训练工作是使先进的边检职业文化在民警身上固化和定格的过程。在定式养成培训方法选择上,要坚持培训方法为培训目标服务的原则,根据不同培训需求、培训时间、培训环境和学员数量等客观条件,灵活选择培训方法,以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在专业素质培训方面,坚持以专业化、信息化、实战化为突破口,紧紧围绕边检工作的现实需要,着眼于岗位上最需要学习的知识、实战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实加大实战训练力度,着力提高边检民警的实战能力。

  (四)坚持虚实结合,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提升边检机关外在形象

  边防检查站自成立以来,经历过公安部队、解放军、武警、公安等多次体制变革,制服和各种警用装备、工作场所经历了数次变化。特别是全国公安机关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以来,推行了监管场所、执勤现场硬件设置标准等举措。有些边检站建立了网络警务室、边检微博等,新的物质文化现象层出不穷。这些变化不仅为边检物质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带给群众更加直观、感性的良好形象。边检机关应从实物建设和虚拟空间建设两个方面来开展物质文化建设。

  一是注重标准和创新,做好边检机关实物建设。对外,警用装备、设施、场所等带给群众的是直观的视觉效果;对内,荣誉室、图书室、健身房等带给民警的是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边检物质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各级边检机关要在技术、装备、经费等方面加大对边检物质文化建设的保障力度;要活用地方文化资源,努力打造突出反映边检队伍“精、气、神、韵”的文化品牌;要搭建互动高效的文化交流平台,吸引广大民警广泛参与形式多样的文艺警体活动,以文化修身、以文化抒怀、以文化怡情;要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积极营造职业文化氛围。

  二是注重规范和管理,推进虚拟空间文化建设。目前,很多边检机关已经开设了以沟通交流为目的的网络公共关系平台,比如博客、微博、播客、网络警务室等,一些民警个人也以公开警察身份进行开设,部分边检机关还依托政务网站开办了具有与实体同效的办公平台。这些成为在虚拟空间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边检物质文化。我们需要对网络警务进行升级和规范管理,一方面进行网络警务升级,能够依托网络办理的事务性工作,放到网上办理,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另一方面对于民警开设博客、微博等要纳入管理视线,避免出现一些反向文化的问题。

  四、结语

  边检职业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边检职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本文仅从理论层面对边检职业文化各维度作一解析,试图探寻一条符合边检职业要求、具有边检职业特色的文化建设之路。然而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我们仍需做到文化建设要有规划有目标、有制度有标准、有监督有考评,不断在继承与创新中大力发展边检职业文化。

  参考资料:

  1、《精神家园——新文化论纲》李德顺 孙伟平 孙美堂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 年 10 月第 1 版

  2、《新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研究》蒯大申 饶先来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 5 月第1版

  3、《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探索》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 科学出版社2010 年 7 月第 1 版

  4、《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论》王少安 周玉清著 人民出版社 2010 年 4 月第 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