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石和动力源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题、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文化建设承载历史使命的科学把握,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也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机场集团来说,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委全会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上海国资文化理念,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好驱动力的作用;二是着力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巩固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几年来,上海机场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以国家战略为引领,积极推进上海航空枢纽建设
一个企业的发展,既与企业领导班子的战略思维能力密切相关,也与企业的文化建设密切相关。2003 年,国家民航总局提出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机场为枢纽,打造国际化航空港;2010 年,上海市委也提出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要求。如何推进实施这一战略,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坚持将领导班子的思想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我们以党委中心组学习为平台,围绕民航战略、枢纽建设、空域发展、临空经济等专题,邀请国家民航局、空管委和政府职能部门等专家领导做学习辅导,介绍情况,解读政策,帮助班子成员增强大局意识,转变发展理念,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战略思维和引领发展的整体能力。同时,我们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上海国资文化建设要求,积极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建设体系,包括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不断巩固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更好地发挥航空枢纽的辐射和驱动作用,我们制定了《上海航空枢纽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规划》,确立了企业愿景和使命,明确了“建设上海航空枢纽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两大战略目标,努力把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把智慧与力量凝聚起来,引领干部职工为实现企业愿景目标而共同奋斗。
在国家民航局、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上海机场经过 8年的建设,完成了浦东机场、虹桥机场的大规模扩建工程建设,设计保障能力达到年旅客吞吐量 1 亿人次、货邮吞吐量 520 万吨,形成了上海“一市两场”的四座航站楼、五条跑道、两个货邮转运中心、一个综合保税区的总体规模。集机场、高铁、磁浮、地铁和长途巴士、公共交通于一体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也建成投运,成为了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新的引擎。国内首家全天候公务机基地和“公务机 4S店”也相继在虹桥机场诞生,航空枢纽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基本具备了向亚太核心航空枢纽冲刺的硬件条件。目前,上海两场共通航 219 个国内外城市,81 家国内外航空公司执行至上海两场的定期航班,航线网络覆盖度基本达到国际大型枢纽机场水平。去年,上海机场的飞机起降量达到 55.1 万架次,旅客吞吐量达到 7200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了 370 万吨,浦东机场货运位居全球机场第三。今年 1 至10 月,航班运输生产持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在推进航空枢纽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加大了科技创新,开展了 100 多个课题攻关研究,获得了全国民航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8 项,获得国家专利近 20 项,累计节省建设投资 10.63 亿元,节约土地 7 平方公里。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得益于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也得益于先进理念的战略引领,更得益于干部职工对企业共同愿景和理念的广泛认同,从而激发出推进航空枢纽建设的巨大潜能。
二、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不断提升机场服务保障能力
2008 年起,我们启动了企业文化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边宣传、边实践、边提炼,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形成了“客户导向、协作共赢、安全为本、绩效引领、员工至珍”五大核心价值理念。然而,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口号和抽象的理念,它必须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必须在干部员工中形成共识,进而转化为干部职工的行为规范。2010 年,我们以核心价值理念为导向,建立了领导干部和员工两大行为规范体系,把企业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一)坚持客户导向,不断促进服务质量提升。
我们提出了“服务质量是机场生命线”和“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管理理念,以旅客满意度和 ACI(国际机场协会)测评为抓手,定期对工作流程、设备设施、人员素质等环节测评中暴露出的问题、短板进行集中整改,先后推出了百余项服务新举措,为旅客和航空公司创建最佳体验。在客户导向的引领下,浦东和虹桥两场始终维持了较高的服务水准,经受住了世博保障、世泳赛、利比亚撤侨和抗击台风冰雪灾害等各种考验。旅客满意度稳步提升,在 2010 年 ACI 全球 168家机场测评中,浦东机场排名 4000 万以上人次机场第 4 位,虹桥机场排名 2500—4000 万人次机场第 6 位,商业单项服务指标位居国内第二,并荣获亚太地区最快进步奖。航空港始终保持在上海窗口服务行业社会公众满意度“绿色”标识区,位列上海交通运输行业第一。
(二)坚持协作共赢,积极谋求多方联手合作。
我们以世博保障为契机,加强了与国家空管委和军方的沟通协调,积极推动上海两场空域可用容量的提升。与基地航空公司建立了互动合作机制,联手东航集团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提高上海航空枢纽和基地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展开合作。2010 年,东航在浦东机场的旅客中转量达到 110 万人次,中转率提升至 18.8%。携手 16家驻场单位共同推出了服务承诺,不断提高旅客满意度。为适应长三角产业发展对航空货运的需求,建设了以全货机起降为主的浦东机场第 3 跑道和西货运区,吸引了全球四大国际货运巨商中 UPS、DHL 国际转运中心落户浦东机场,加快货运设施建设和运力投放,实现了协作共赢。
(三)坚持绩效引领,全面推进企业管理改革。
我们在规范绩效管理程序、明确绩效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了绩效管理,进一步强化干部职工绩效意识,层层签订绩效合约,严格考核兑现奖惩,有效地激发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新力。坚持奉行绩效理念,全面实施预算管理,稳步推进岗位薪酬制度改革。为适应上海“一市两场、多跑道、多航站楼、多货运区”的运行新格局,参照国际机场的先进理念,采用了“区域化管理 + 专业化支持 +OC 平台”的运行新模式,实现了系统高度集成化和业务流程、运行功能的优化。与香港机场合资成立了上海沪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积极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鼓励先行先试,提升了虹桥机场的运营效率和服务保障水平。
(四)坚持安全为本,持续强化运营安全管理。
全面推进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加强安全的风险评估和事前管理,加大安全设施的投入,建立了健全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浦东、虹桥机场连续实现了第 11、第 23 个安全年,在民航安全审计中,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分别以 99.21%、96.77% 的高符合率通过。集团被评为上海市安全生产成绩突出单位,浦东、虹桥两场获得全国民航机场安全最高奖“金鼎杯”。同时,我们还注重保障预案的不断完善,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快速保障能力。2009年“11.28”津巴布韦货机冲出跑道事故发生后,机场应急救援反应迅速,1 分钟消防车到达现场,3 分钟展开人员施救,3 小时机场恢复正常运营,受到国家民航局和上海市政府的通报表彰和肯定。
(五)坚持员工至珍,实现企业与员工同发展。
我们始终把关心员工成长放在重要位置,关注员工需求,真心诚意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先后解决了劳务工城镇职工保险、职工过夜用房、辅警宿舍和食堂用房以及职工停车难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开办了农民工业余学校,组织优秀劳务员工疗休养,关心劳务员
工学习与生活。建立困难职工档案,扩大职工帮扶范围。建立职工援助服务工作机制,广泛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坚持每年组织职工技能大赛、劳动竞赛和岗位能手评比等活动,为员工成才搭建平台。每年举办职工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不断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010 年,机场集团被评为“全国职工体育示范单位”。集团公司获得 2008-2010 年“全国民航文明单位”,航空港获得上海市文明行业称号。
几年来,我们按照“知行合一”的原则,通过循序渐进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的努力,企业的五大核心价值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干部职工所认同,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把握企业改革转型的新要求,把握企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以企业的使命凝聚人,以共同的愿景激励人,以先进的文化引领人,启发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努力提升企业的发展力、创新力,努力将上海机场打造成世界级航空枢纽和人性化机场,更好地服务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再作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