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关支持浦东开发的故事
1990年4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宣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定,吹响了上海发展东进序曲的第一个高音。这个决定改变了上海开埠以来“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局面,也改写了李善芬的人生轨迹。
(李善芬,1962年进入海关,曾任上海海关关税处处长、浦东筹备办主任、浦东海关关长、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关长等职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2003年9月退休。)
那年5月,我在广州的海关管理干部学院参加第一期处长学哲学培训班。广播里、电视里、报纸上铺天盖地都是与浦东有关的报道。一天我接到来自上海海关的来信。信是时任上海海关关长的孙文礼同志写的。孙关长在简短的问候语之后告诉我,上海海关成立了支持浦东开发开放领导小组,决定让我兼任领导小组下设的浦东开发开放办公室主任,并希望我不负重托,干出业绩。看着这封信,我有惊喜也有担忧。浦东开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好事,可对于我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而言,浦西和浦东简直是天壤之别的两个世界。虽然国家的改革开放已经有十来年了,然而投资环境依旧不甚理想,浦东开放的不可预测因素实在太多。我将面对什么,我能挑起重任吗?
大局当前,军令如山,我有啥可向组织讨价还价的?服从党的召唤,迎接新的挑战,是我义不容辞的回答。
舌头铺路
当初有多少事情要我们去当开路先锋啊。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去外高桥保税区的规划区域踏勘时,那里是一片荒滩,拨开芦苇荡,那些栖息的野鸭惊醒了,噗噗地乱飞;为了保税区的封关启动,我们在溽晨中身披尘埃,汗流浃背,在破碉堡旁验货把关;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新区海关管理规定,又辛勤奔波,深入社会各界调查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把这片滩涂改建成国际化的港口和自由贸易区,我参加了总署组织的考察团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观摩当地的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的海关监管模式。回国后,我又参与总署关于保税区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几十个日夜的研究探索,凝聚着集体心血和智慧的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保税区监管方案顺势出台。这套方案既体现严密海关监管,又凸显保税区的功能优势,为此后的出口加工区、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模式问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年9月,中国首家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问世!一系列吸引外商投资的优惠条件摆在那里,区内可以享受免征关税、免交许可证等具体政策。可是,很多企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怀疑是不是“画饼充饥”的天方夜谭。
看来,运筹帷幄固然重要,但更要紧的是走出办公室或会议室,迈向市场面对企业宣传、面向社会周知。多少年来,只有人家来海关敲门,如今是海关必须敲开社会的大门。怎么去敲?我们商量后,主动找市政府浦东开发办副主任黄奇帆。我们热情地告诉他,我们要召开政策发布会,宣布浦东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请你们召集各相关单位和企业。黄奇帆喜出望外,火速行动。几天后在当时浦东最像样的娱乐场所东昌电影院召开了千人大会。我没想到会场如此爆满,我代表海关介绍支持浦东开发的具体优惠政策,并根据实际讲解各项细则,鼓励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共同来描绘这一举世瞩目的建设蓝图,咨询声此起彼伏。像这样的宣讲会我们前后举办了18次,更不曾想到的是新闻媒体非常慷慨地推泼助澜,上海电视二台相继播放了4次海关政策讲座,“海关支持浦东开发”在全市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
记得在市委党校,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吴邦国同志足足听我们海关讲了两个多小时,连连夸赞:“如果上海市各委、办、局都能像上海海关那样主动热情,浦东开发的步伐肯定会更快!”
咨询会很成功,吸引了许多外企兴冲冲来上海浦东考察。可一见眼前的农田,菜还是菜,稻还是稻,嘴上不说,心里就咯噔了。你们报纸上吹得那么美好,真要动起来不知猴年马月吧?上海广电公司与日本JVC公司准备合资在外高桥保税区办一家电视机生产企业。可是洽谈了N轮,日方就是磨磨蹭蹭不肯签约。刨根究底,原来人家生怕我们是口头务虚,没有“干货”,也没什么“钱”途。广电公司的头头万般无奈中,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携手浦东新区政府点名要求我参加政策咨询会,给这个大项目添把柴火。JVC公司听说有海关负责人来解答政策,十多个日方代表连珠炮似的抛出一百多个问题。
面对这种众目睽睽的场合,我心里起先还有些打鼓。可我马上镇定下来,我想我不是代表个人,我是代表海关,也代表着浦东开发优惠政策具体执行者的身份。浦东开发,是上海腾飞的一步好棋,也是振兴中国的必由之路。面对日商虚虚实实的探问,我一讲我国改革开放的坚定性;二谈浦东发展的可能性;三说优惠政策的可靠性。听着听着,对方紧皱的眉头舒展了,闪烁的遁词消失了,这家公司当即决定在外高桥保税区设立工厂,更令人吃惊的是,还在原有的投资计划上,追加一千多万美元!
这家有影响力的合资企业当年立项、当年基建、当年出口,一时在外高桥保税区传为佳话。眼见世界500强德尔JVC公司在外高桥安营扎寨,许多海内外客商纷纷进军浦东,办厂开业。3年不到,保税区楼房林立,注册企业达到600多家。“筑巢引凤”在浦东不是神话。
目前全国已有保税区15家,而最早问世、规模最大的还是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经多年发育成长壮大,外高桥保税区服务中心如今已设立全国首家视频审单分中心,实现区内企业与30公里外的海关审单中心的远程实时视频交流,足不出户即可进入通关实务的咨询服务。医疗器械、工程机械、钟表精密仪器、医药分销、文化设备租赁等多个专业化贸易平台都曾在这里一一亮相。累计在保税区注册的各类企业突破一万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07家!
从上一世纪90年代至今的二十来年间,上海海关将保税监管和服务内容,从“加工贸易”领域拓展到“服务贸易”领域。保税区大有可为,天地更宽。
步步为赢
也是在4月18日,这个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浦东海关筹备处于1992年在黄浦江东岸的即墨路275号正式挂牌成立。国务院在审批下发的文件中,破例给筹备办以副局级单位的规格。浦东开发,其实就是要在黄浦江东岸再造一个新型的大上海。从金融、商贸、文化娱乐、交通、教育、医疗、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大系统地构建起来。
当年我们筹备处“边筹建、边运转、边完善”,大家在艰辛创业中抱定一个宗旨,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在海关岗位上为浦东的灿烂前景真正做点事情! 浦东开发,最亟需解决的是交通问题!浦西浦东隔着一条黄浦江,多少年来上海人民靠“市轮渡”摆渡过江。有一年,上海一场大雾,过江市民挤满市轮渡后引起悲惨的踩踏事件,死伤了好几十人。造桥势在必行。
南浦大桥的诞生也有上海海关的汗马功劳。造桥要地,动迁居民首先要建造新居。如果死扣条文,为动迁户所需的进口建材就难以享受关税优惠,这就势必影响腾地架桥的倒计时。我们知道个中的利害关系,立即商量对策,根据浦东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大桥建设投资的承受能力,及时落实优惠政策,说说一句话,干干多少事啊。大桥如期破土动工。海关人为大桥进口物资争分夺秒开绿灯,从吴淞码头到南码头,从浦东开发办到大桥指挥部,哪里有大桥建设者的足迹,那里就留下海关人的热情和诚挚。1988年8月到1991年3月,大桥工程进口减免税手续共办理23批,货值1624万美元,约减免税款3240万元。据毛总介绍,其中有一项高密度聚乙烯护套料,原先以为82吨就够了,不料一半都不到。如果重新打报告申请进口,按部就班地来,上上下下的“军令状”就全“砸”了。海关获悉后,急工程所急,服从大局“雪中送炭”。
不久,鞭炮齐鸣声中,南浦大桥在邓小平的题字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黄浦江。大桥指挥部的元老们至今一见海关人,连连夸赞:“你们也是大桥建设的有功之臣啊!”
在上海浦东,最引人瞩目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是怎么垒起来的?一座当时属于上海最高的建筑物,各种建材以及包括电视传播系统的高端设施,都是当年的新鲜玩意。上海市广电局作为项目的开发主体单位,对建材和设备的进口不甚了解,我们陪同广电局的负责人前往北京有关部委办理批件,从进口许可证的办理到税收减免的审批,事无巨细。该走的程序,不能不走,但不能慢走;该精简的手续,也务必要办,决不能拖沓。海关为工程顺利进展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资金。那段时间,我们也成了是东方明珠的建设者,忙的值得,忙的开心。
时任广电局局长后来担任上海市副市长的龚学平,后来每次看到我总会满怀激情地说:“上海海关可真帮了我们大忙了!”我也笑道:“什么我们你们?东方明珠不仅是我们上海的骄傲,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骄傲,海关只是保驾护航的成员之一。”
参与浦东开发后,才知道当时浦西浦东的医疗条件悬殊。老百姓遇到疑难杂症或者危急重症,说啥也要乘坐渡船去浦西就诊。仅仅一江之隔,医疗条件判若天地!浦东新区政府决定对浦东中心医院进行扩建,成立东方医院。可是医院原有的设备根本达不到国际化综合医院的标准。得到消息后,我们便主动向医院介绍了海关一系列进口免税政策和便捷通关措施。改建后的东方医院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成了浦东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领头羊。如今,渡江就诊已成历史,浦东东方医院成了浦东居民求医救治的首选。
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建关之前,浦东海关筹备处就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里程碑,赢得了企业的交口称赞。
我庆幸自己能够站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前沿位置,立过潮头,搏过海浪,吃过“螃蟹”,做好服务,我毕生自豪。
(李善芬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