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果——海港边检综合管理平台

【信息时间:2013-09-11 22:28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海港边检综合管理平台:海港边检综合管理平台是上海边检总站创新海港口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成果。该平台由国际航行船舶风险评估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国际航行船舶动态管控系统、网上报检报备系统和电子门禁系统综合组成,实现了对船舶、船员、代理、船厂等口岸单位和人员的全方位、针对性管理。

  海港边检综合管理平台

  2012年,上海边检总站启动海港勤务改革,探索创新口岸“多方共管”勤务管理模式,构建了口岸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防控管理网络,建成了海港边检综合管理平台。

  国际航行船舶风险评估系统

  国际航行船舶风险评估系统以梅沙系统船舶数据为基础,综合船舶船员信息、码头类型条件、代理公司信誉、船舶自管情况等评估条件对进出上海港国际航行船舶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辨析评估,提前判断发生违反边检出入境法律法规行为的可能性。海港边检站按照船舶风险的低、中、高等级结果,实施分类分级管理,有针对性地选择视频监控、电子巡检、巡查抽查、企业协管、登轮检查、梯口监护或驻船监护等监管方式,使管控目标更有指向性,警力投送更有针对性,管控效果更具有效性。

  视频监控系统

  上海边检总站自1998年开始就逐步在各执勤区域推广建设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十余年的努力,建成了覆盖九个边检站,由一千余个固定监控探头和移动式船舶外档监控探头等组成的全方位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口岸执勤现场、限定区域甚至是靠岸船舶沿江外档的24小时不间断、无缝隙监控。为提高视频监控科技应用水平,减轻一线民警工作压力,2011年,上海边检总站又对27个一类码头,共计256路监控图像叠加建设了船舶梯口视频监控提示系统。该系统以视频行为识别技术为核心,不间断自动分析所接入监控画面,一旦发现设定警戒区域内人员进出,即产生报警并储存图像。有效解决了人工难以全面掌握多路监控画面动态问题,改善了民警长时关注监控屏幕产生的疲劳和压力,避免了人为疏忽可能造成的漏控,增强了监控人员对码头异常情况的发现能力,提高了监控工作效率和质量。

  国际航行船舶动态管控系统

  为有效提高海港口岸边检管控能力和综合指挥水平,确保国际航行船舶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上海边检总站针对上海港口岸执勤区域范围广、锚地数量多、监管难度大的实际情况,创新研发了上海港全区域电子巡查手段——“国际航行船舶动态管控系统”(简称DMS系统)。该系统由梅沙系统与海事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有机整合而成。通过DMS系统,民警可实时掌握港区及锚地所有国际航行船舶的海事信息,观察船舶的航行轨迹,调阅船舶的边检查验信息,并对船舶异常状态和高风险船舶进行追踪报警。海港边检站则可根据风险评估系统和DMS系统合理部署警力,科学安排勤务。

  国际航行船舶报检报备系统

  为进一步加强代理公司和登轮单位管理,为口岸单位和登轮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边检服务,上海边检总站研发启用了国际航行船舶报检报备系统。船舶代理公司通过认证后,便可通过总站互联网门户网站登陆该系统平台进行船员、船员家属、外包工及特定人员的网上报检报备、集体预约办证或自助打印附有加密二维码的纸质登轮证,实现港区卡口便捷通关和便捷登轮。在确保管控效果的同时,有效减少了船舶代理人员的办证环节和等候时间,使精细化服务举措得到进一步延伸。

  港区卡口电子门禁系统

  码头封闭条件是风险评估系统的重要评分指标,因此,上海边检总站把加强港区入出口管理作为强化海港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在具有较好封闭条件的港区推广建设卡口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在港区卡口设立专用通道和闸机设备的方式,对港区入出口进行隔离。系统读取并核实出入人员登轮证、登陆证或专用门禁卡的加密信息后,对出入人员放行,并自动将人员、车辆出入信息及视频监控资料上传到边检机关数据库进行存档,确保进出港区的人员处于“可知、可识、可控”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