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口岸共守国门”上海口岸文化建设文集 序--周波

【信息时间:2012-11-21 14:24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加强上海口岸文化建设,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九届市委十六次全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任务,是践行上海城市精神,提升上海口岸软实力的内在需要,对于积极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共建文明和谐口岸全力支持服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口岸历史悠久,是上海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对外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之一。在上海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影响和城市精神引领下,在上海口岸超常规发展的催生和孕育下,以着眼“共同把好国门,服务地方经济,突出联动协作,创新制度设计,建设和谐口岸”为特质的新时期上海口岸文化逐渐形成,并不断在理念、制度、行为和物态等多个层面得以彰显,成为上海口岸发展的宝贵财富。

  今年以来,上海口岸在推进同创共建文明口岸活动中,凸显口岸文化建设这条主线,组织开展了口岸文化建设研讨,课题调研,口岸基层文化建设巡礼,口岸文艺展演等一系列活动,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在口岸文化建设研讨活动中,各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头撰写文章,机关和基层的同志结合上海口岸历史文化积淀和现阶段发展实际,作了比较深入地理论思考,为加强口岸文化建设,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理清思路、明确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海口岸文化建设文集》将领导约稿、课题报告、研讨文章、基层文化建设示范点案例、文明口岸共建典型项目材料予以汇编,是上海口岸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加强交流、相互借鉴的学习资料。希望上海口岸全体同志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承担起加强口岸文化建设的使命,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上海城市精神,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切实把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共建文明和谐口岸等已经形成的共识,作为共同的文化追求。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口岸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大力弘扬和培育口岸精神,进一步培养口岸文化人才和完善口岸文化公共服务,切实推进口岸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培育一流的口岸文化体系,营造一流的文化建设环境,打造一流的口岸文化品牌,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为加快建设上海“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上海口岸工作领导小组秘书长 周波

二○一二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