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行“三轮驱动”服务外经贸高地

【信息时间:2013-12-10 13:0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近年来,受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我国外贸总量的增速有所放缓,遭遇发展瓶颈。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上海检验检疫局积极抓住政府职能转变的契机,以广大进出口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思路创新引领管理创新、以制度创新带动科技创新,提高上海口岸贸易便利化整体水平,有力增强了外向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我国国际贸易和物流领域当之无愧的核心城市。这里,既有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继续稳居世界港口第一、第二这样的“高位”,也有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样的“高地”。

  自2012年起,上海检验检疫局以现代信息化与物联网技术手段为核心,全面应用“智慧检验检疫”的创新理念,积极探索以“通报通放、快检快放、即查即放” 为代表的“三轮驱动”工作模式,服务上海口岸大通关、大外贸的形势,实现一线口岸查验的科学化、快速化、数字化,为服务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为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特色检验检疫职能转变之路提供有益的探索。

  “通报通放”:报检就在“家门口”

  就在一年前,上海的航运货代报检企业一提到“报检”,还是会联想到“长途跋涉”、“人头攒动”、“漫漫长队”这样的关键词。这些企业的本部大都聚集在上海北外滩中心,为进口货物办通关手续却要跑到洋山港、外高桥码头,一个来回,半天时间就没了。

  为了给这些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2012年9月,上海局选择位于北外滩的上海航运交易所办事处作为试点单位,正式启动“通报通放”新模式。

  “便捷”是这项创新业务模式最大的优势。在“家门口”就能办手续,这项改革立刻受到了企业的拥戴。短短一个月时间,航交所办的业务量整整翻了一番。效率上去了,花费却下来了——经测算,“通报通放”为企业每单节约通关成本约200元。

  改革看起来容易,创新模式背后却凝聚着多方面的努力。航交所办在短时间翻番的巨大工作量冲击下,仍然创造了“零失误”、“零投诉”、“零延误”的辉煌战果。非但如此,该办还开发出一套“入境货物自助申报系统”。企业不但可以就近申报,还可以在自助申报机中完成报检,避免了在窗口排长队的麻烦,让“通报通放”模式如虎添翼。

  有了航交所办的成功经验,“通报通放”在2013年全面铺开。9月26日起,上海局全面实施入境货物“通报通放”工作模式,所辖全部分支机构均可受理机场、洋山、外高桥等口岸入境货物的申报、报检、放行、签证业务。截至11月18日,各机构共受理应施检货物22.3629万批次,较全面实施前增长 27.44%;受理非应施检货物5.5214万批次,较全面实施前增长50.55%。

  “通报通放”工作模式真正实现了“就近申报、就近放行、就近取证”,同时不再对企业范围和特定业务以外的货物范围设限,受到企业的积极响应与好评。

  “快检快放”:提升的不只是效率

  与此同时,“快检快放”也正以上海口岸进出口工业产品生产企业为试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便捷”依然是“快检快放”创新模式的核心。不过,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快检快放”在“快速检验、快速放行”前,还设定了“风险监测、信用监管”的要求。只有符合条件的才能成为受惠企业,享受“快检快放”的特殊待遇。而“受惠企业”不但能在检疫环节降低时间和经营成本,还能被优先纳入“免办CCC诚信推荐企业”和“国家免验产品”申报计划。上海局本着达标一家推荐一家的原则,主动指导、帮助受惠企业获得这些资质。

  2012年11月28日,首批25家上海口岸进出口工业产品“快检快放”便捷化监管措施试点企业颁证仪式在沪举行。此模式的推出,大大地促进了企业对于自身产品质量和诚信水平的重视。对行业中的标杆及龙头企业来说,享受“快检快放”优惠政策就能使企业在国内同行中的信誉获得大步提升。

  “即查即放”:物联网技术的事半功倍

  随着“即查即放”模式在上海临港产业区的成功试点,“三轮驱动”创新战略正式“三合一”,共同为上海检验检疫跨越式发展提供并驾齐驱的动力。

  体制创新的信心和底气,正是来自于坚持多年的“科技兴检”战略。“通报通放”的背后有信息化智能申报系统作为平台;“快检快放”的承诺依托的是上海局的 25个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6700余台套检测设施装备和一支结构合理、梯次优化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检测手段为行政执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而“即查即放”也不例外,在它背后,有着上海局从2010年起就开始探索的现代“物联网”技术在检验检疫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基于多年研究开发出的“基于物联网的进出境(集装箱)货物检验检疫物流监控系统”,坐拥多项专利,得到了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上海市政府等方面的一致支持。这项创新,使得现场查验人员可以不要面对堆积如山的纸质单据,他们只需手持一个带有“RFID读写装置”的移动执法终端——全部查验、取证、登记、放行过程都可以电子信息的方式记录在终端,达到可追溯的“即查”;电子数据即时上传至云端,同时实时交互给局端业务平台和口岸电子监管平台,达到无延缓的 “即放”。

  一查、一放,从开箱到封箱放行,全部过程平均用时不到10分钟,给传统检验检疫工作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创新。未来,此举不仅能进一步优化口岸综合服务能力,还能解决不同部门、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信息孤岛”难题——跨部门的监管模式一旦施行,必将打破信息不畅的藩篱,为实现贸易通关信息大数据的互通共享创造条件。

“即查即放”实施一年多来,上海局“三轮驱动”的改革创新模式不仅带来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红利,更标志着“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检验检疫”这一服务的脚步,又向转型发展的“高地”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质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