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闸放口只为企业更好“出海” 自贸区制度创新根植于企业需求

【信息时间:2014-06-16 10:0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全球轴承供应巨头斯凯孚集团今年加入了上海自贸区的“亚太营运商计划”。“为了给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管委会与我们做了很多次沟通,最终拿出了‘个性化’的贸易便利化措施——保税和非保税货物同仓并存操作。”在斯凯孚中国区总裁朱季明眼中,如此的创新举措称得上“量身定做”,“这直接就能为企业优化物流资源,还降低了多点运作的成本。”就在去年,斯凯孚把整个东北亚分拨中心移到了上海外高桥。
  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是根植于企业实际需求的改革试验。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表示,“管委会考虑的是为企业提供更个性化、更细致的服务,把应该由企业承担的依法经营的主体责任回归到企业本身。至于对市场的管理,将从主要依靠行政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
  打开一扇扇限制“闸门”
  对融资租赁企业而言,跨境资金的顺畅进出始终是不变的需求。但在自贸区运行之前,境内外资金的“闸门”却限制着融资租赁的范围和效率。
  上海康信融资租赁有限公司2012年在外高桥保税区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6亿美元。由于融资租赁业务时常涉及飞机、船舶等“大单”,资金需求量大,与境外股东资金往来是“家常便饭”。跨境资金流动的便利性,可谓“燃眉之急”。
  随着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的推进,多项支持跨境资金流动的措施逐渐落地。身处融资租赁一线,“春江水暖”,康信是最先感受到的企业之一。“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的开放,会带来很明显的变化。”康信融资总监曹齐告诉记者,“境外股东的资金可以直接进来,虽然现在‘上岸’之后还要审核,但对企业自由调拨资金有明显的帮助。”
  据介绍,由于跨境资金流动相对不变,原先不少融资租赁企业更倾向于聚焦国内业务。自贸区成立后,借制度创新的东风,跨境业务的需求不断释放。海外借款运作更便捷,资金成本得以降低,外币结算也降低了汇率成本。“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是,自贸区成立后,允许使用意愿结汇。哪天汇率较好的时候,可以先结成人民币,后续等提款时再办理,汇率损失能够尽可能减少。”曹齐表示。
  对康信来说,商业保理企业人民币外债业务是眼下最期待的需求。事实上,央行今年2月颁布的《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通知》中,对此已有所提及。日前,交通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宣布为香江汇发(上海)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完成了商业保理公司人民币外债的开户和商业保理资金投放。这是上海地区首笔商业保理企业人民币外债业务。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形成日益紧密的连接。
  为企业留出更多“出口”
  在今年4月海关推出的监管服务创新项目中,期货保税交割的功能拓展位列其中,即允许企业在自贸区4个海关特殊区域内以保税监管状态的货物作为期货交割标的物,开展期货实物交割。业务品种扩大到上海期货交易所全部上市的商品品种。
  在此之前,试点范围仅限于洋山保税港区,品种也只有铜、铝两项。而由于市场需求旺盛,铜在洋山俨然已成了当之无愧的“主力”品种。同盛物流园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正是首批保税期货交割业务的试点企业。同盛期货运营中心作为公司期货交割业务的具体运作部门,承接了洋山保税港区有色金属铜、铝及锌的现货堆存及期货交割等业务。
  “借助保税仓库存储期货保税商品,我们可以在保税状态下进入期货商品交割环节,不必先行办理报关手续、缴纳进口关税和相关税费,直接可以减少企业资金压力,帮助扩展期货交割规模。”公司期货运营中心副主任李魁征告诉记者,“在期货保税交割试点之前,整个洋山区域的电解铜库存几乎接近零。以2011年第一张仓单生成为起点,之后每年增幅70%以上,呈现数量级直线上升。而就我们公司的业务量来说,试点启动的2011年,电解铜进出库总量为4.4万吨,2012年为22.1万吨,2013年为32.3万吨,业务量增长明显。”
  随着铜的业务规模独占鳌头,大宗商品行业在洋山保税港区的集聚效应已经显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聚拢。新的市场空间应运而生。“锌锭、塑料粒子等品种的库存量同样很大,交易、结算起来也非常方便。”李魁征说。
  面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前不久自贸区海关就推出了功能拓展的创新措施,扩大保税期货交割品种,这无疑为企业开辟市场留出了更多自主选择的“出口”。

来源:中国上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