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检验检疫局在第二届检博会全方位展示“科技兴检”新成果

【信息时间:2014-08-28 10:0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731日至82日,第二届国际检验检测技术与装备博览会在京举办。上海检验检疫局遴选业务视频培训系列教材、基于物联网的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物流监控系统等十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参加展览,全方位展示了整体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

    仅开幕日当天,就有近2000人次参观了上海检验检疫局展区,赛默飞、博奥生物等十多家仪器企业专程前来上海检验检疫局展区进行产业化研究合作意向交流。国家质检总局、商务部、科技部等多部委领导对上海检验检疫局科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检验检疫协会为上海检验检疫局颁发了 “第二届国际检测装备与技术博览会优秀组织奖”。

岁月风雨锤炼创新之魂,拼搏精神开拓转型之路。近年来,上海检验检疫局始终坚持“一条主线,两个服务,三个加强”的科技发展路线,紧贴检验检疫工作主线,全力服务一线业务、科技工作者,切实加强科研立项、过程监管和成果推广,为检验检疫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累累硕果的背后,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日复一日的执守付出和勇毅攻关,也少不了科技管理者殚精竭虑的智慧心血和辛勤付出。
着眼高层次,创建科研人才梯队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上海检验检疫局始终把人才作为事业发展根基,系统推进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目前,上海检验检疫局下辖3个检测技术中心、1个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和1个机关服务中心,2013年正式启动上海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共有正高级职称39名,高级职称183人,中级职称448人,博士后3名,博士43名,硕士591名,专业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自然科学学科及法律、信息、外语等综合学科人员。
提升现有科技专家队伍,出台《中青年科技专家管理办法》,建立专家人才库,实行年度考核,充分发挥其领军和示范作用。培养青年人才队伍,设立团委专项科技项目,对青年参与科研给予关心和政策倾斜,指定中青年专家作为指导人,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热情。联合人事部门开展青年科技工作培训,通过“传、帮、带”机制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储备新能量。加强对一线基层科技人员培训,邀请包括院士在内的各级专家,组织举办“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奖励申报”、“标准化基础知识”等各类培训,有力提升上海检验检疫局科研、制标、实验室管理和计量管理水平。
坚持高标准,强化科研检测实力
目前上海检验检疫局已规划建成管理规范的检验检疫三级实验室检测技术体系,各级实验室总数81个,其中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26个,拥有国内领先、门类齐全的检验检疫仪器设备。
融入地方,多方借力保障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加大浦东地区重点实验室如国家酒类检测重点实验室(上海)等的建设,积极争取从经费、仪器设备、办公环境上得到地方支持,努力打造系统内一流水平的先进实验室。立足基层,因地制宜建设口岸常规实验室。将检测业务量大,能快速检测,并对设备、人员、技术要求不高的检测项目放在口岸实验室。通过完善口岸常规实验室,实现口岸“快速验放”,帮助技术中心“减负”的同时形成常规检测与技术攻关检测相区分的层级结构。风险防控,未雨绸缪排除监管盲点。引入质量安全风险排查,实时监控仪器设备送检状态,每季度根据系统状态情况进行全局通报,有效规避仪器设备的计量管理风险,扫除安全生产监管盲点。
确保高质量,科技奖励厚积薄发
多年来,上海检验检疫局科技队伍为服务保障上海口岸重大活动、应对紧急突发事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进出口贸易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3年获各级科技奖励27项,其中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1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浦东新区科技奖励7项(创新成就奖2项、科技进步奖5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奖1项。标准奖励5项,其中上海市标准化优秀技术成果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优秀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项。
其中,以基于现代物联网技术的“即查即放”监控系统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科技成果,在加快通关速度、提升检验检疫工作质量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上海检验检疫局主持项目:“基于物联网的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物流监控系统”。该项目建立上海检验检疫国自主的物品及相关事务电子编码规则,研发适合进出境(集装箱)货物检验检疫用的电子封识和读写设备以及通关卡口电子标签自动识别系统,实现技术创新;率先将多种传感技术融合于一体应用于集装箱检验检疫监管领域,改变原有检验检疫业务模式,实现业务创新;建立进出境(集装箱)货物检验检疫跨地域全程监控的信息共享系统,开创口岸、属地“即查即放”的快速放行模式,实现应用创新。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高效自动棉花计重抽样系统研制及示范基地的建设”。项目研制的高效自动棉花计重抽样系统,使棉包在自动重量检验的同时实现机械自动取样,速度可达600900/小时,大大提高了效率并减轻了工作强度。该系统包括“棉花自动取样机械手”、“棉包动态称重装置”及“棉包原地转向输送机”等设备,切实解决了取样的代表性问题,并能实现远程数据传输,最大限度为进口棉花的索赔争取时间,为实现进口棉花现场电子监管奠定基础。
迈向高水平,内外兼修强强联合
上海检验检疫局坚持以上海检验检疫为主、互利互惠,积极开展多方位、高水平的系统内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外智”激活“内力”,最大程度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
助力服务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今年5月,与上海海事大学签订协议,共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检验检疫政策研究所,开展自贸试验区检验检疫政策措施的创新性研究、教育培训合作,成立相关实验室或实验中心,为检验检疫改革发展提供智库支持。
联合产学研单位深入开展专题研究。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系统内外各级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食品中心作为第一技术支撑单位,联合9家产学研单位共同申报的《多用途样品前处理仪器设备的开发和应用》获得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立项,项目总经费达到6901万元。该项目针对上海检验检疫国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迫切需求,开发全多类自主化知识产权的国产化设备,并形成应用示范产业链,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打造高品质,服务浓厚科技氛围
上海检验检疫局以“科学生活·创新圆梦”为主题,举办了科技周系列活动,以科研与科普无缝对接的形式,营造科技惠检、科技惠人的氛围。
举办标准化沙龙。就“标准化的发展方向”等九个议题形成头脑风暴,寻求检验检疫标准化工作创新,为标准化工作开展提供灵感和思路。开办科技专题培训班。邀请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张大兵教授,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高质量英文论文撰写、科研及科普基地建设概况,为科技人员解惑答疑,提高工作质量。关注社会热点,组织科普大讲堂。以转基因食品、婴幼儿用品等话题为切入点,通过现场课堂和视频宣讲形式为公众解读科技为生活带来的变化。参与实验室开放,搭建沟通桥梁。向社会公众开放上海检验检疫局国家食品接触材料检测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用实例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来访者了解最准确的实验室情况和检测现状。组织部分团员青年参观上海交大肿瘤微环境与炎症重点实验室,就实验室配置、科研设备和科普案例进行交流。
来源:上海检验检疫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