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第四次联席会议21日-22日在沪举行。会议以深化“点对点、城与城”口岸城市群合作为主题,特邀苏浙15个口岸城市参会,旨在依托协作平台,建立项目直通式对接渠道,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口岸服务保障环境。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上海口岸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杨雄、江苏省副省长张卫国、浙江省副省长龚正和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敏出席会议并先后讲话。期间,三地口岸主管部门共同签署了《推进长三角口岸城市群大通关合作协议》。
杨雄在讲话中指出:前不久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指出,加快转型发展和推动产业转移是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的中心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通过加强通关协作,着力推进通关环境的整体优化,服务于长三角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尤其是服务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构建;同时也要跳出长三角来思考和谋划,在推进区域大通关协作中更好地适应产业梯度转移的发展需求。今年的会议是长三角大通关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新一轮的开始,也是长三角16个城市第一次齐聚一堂,共商口岸合作大计,标志着苏浙沪三地大通关合作进入新的阶段。尤其是各口岸城市的加入,使得区域大通关合作实现重心下移,“点对点、城与城”合作模式有了更加坚实的载体,大大丰富和拓展了三地大通关合作的内容。上海市将不断优化口岸服务环境,努力提高对苏浙两省、特别是15个口岸城市的服务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张卫国在讲话中指出:区域大通关协作已逐步成为长三角开放型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要在更高水平上认识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协作的战略价值,围绕上海这个区域发展的核心,深化长三角城市群合作,全力打造“一体两翼多点”的长三角大通关协作体系,力争在整合通关资源、优化通关流程、节约通关成本、提高通关效率上发挥更大作用。
龚正在讲话中指出:长三角地区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日益迫切,需要大通关协作在优化市场环境、服务外贸企业方面有新的成效。中央对加快长三角新一轮发展日益关注,需要大通关协作要在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服务国家战略方面有新的作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日益深入,需要大通关协作在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进联动发展方面有新的进展。
2007年5月,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机制在沪启动。四年来,区域协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项目不断落实,呈现个性化、务实性、实效性发展势头。在区域通关改革领域,长三角区域推行的“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出口“直通放行”、“进口转检”等政策实现全覆盖,通过上海口岸的受惠企业扩大到5000多家,占上海与各地区域合作企业数的70%。在信息共享互认领域,长三角区域建立船舶动态信息共享和船检网上联动机制。在特殊监管区合作领域,在江苏昆山、上海松江试点跨区域间保税货物“分送集报”。在物流联动发展领域,长三角区域不断完善“江海直达”、“铁海联运”、“空陆联运”、“陆改水”等现代口岸物流多式联运体系,内河支线项目合作和五定班轮航线有序推进。据统计,今年1—11月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9708亿美元,占全国三成左右,其中约有一半货物分别来自江苏(38.5%)和浙江(10%)两省。截止今年11月份的数据,苏浙沪三省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已接近1.2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约两成,在全国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比2007年启动区域大通关协作时增加了六成,年均增长率近20%,呈现在较高水平上稳健增长的良好势头,区域大通关协作也促进了长三角区域外贸经济的整体发展。
四年来,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协作的参与主体由最初的三地政府和“四关四检”,逐渐拓展到海事、边检(边防)、外贸、电子口岸等部门。特别是2009年以来,随着大通关协作的重心下移,铁路、航空、港务等口岸运营单位积极参与到大通关协作中,并逐渐成为项目推进的重要主体,协作主体更趋多元化和广泛性。
目前,长三角已经拥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江苏沿海发展、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以及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等4个国家级发展战略,三省市的“十二五规划”也已出台实施,对构建长三角区域大通关环境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次会议就进一步深化口岸城市群合作,扩大区域通关便利的受益面,完善项目合作推进机制,促进干支线发展和保税物流便捷流转,推进口岸信息的互联和共享等进行交流研讨,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一体两翼”建设,提升长三角区域口岸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三地合作共赢目标。
(市口岸办综合处邵永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