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云南省航务管理局获悉,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格局已经形成。
据介绍,目前从事澜沧江国际航运的船舶达98艘,共473客位,年货运量达40余万吨,货运方式从件杂货运输逐步扩大到集装箱、冷藏、大件运输,出境货种呈现多元化趋势;成功开通了旅游定期航班,客运量每年近万人次。
目前,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货物出口主要为寒温带水果、冷藏蔬菜、农副产品、大牲畜、花卉等;进口主要有热带水果、饮料、棕榈油等。
云南省航务局党委书记傅志明介绍,澜沧江—湄公河的航行条件近年得到极大改善,航行船舶的吨位已由以前的100吨级提高到现在的300吨级。目前,澜沧江航道已提升为五级航道,通航保证率达90%;中国政府与老缅泰三国共同实施了上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安设了航行水尺和永久性航标。
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在西双版纳中缅边境243号界碑处出境后称湄公河。作为亚洲唯一的一江连六国的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被誉为“东方多瑙河”,也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国家的水运大通道。
为确保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安全、便捷、健康、有序发展,云南省于2004年启动文明航道创建工作,决定把澜沧江“思茅港—关累码头”航道创建为省级文明航道,着力打造水上文明国际运输线。2010年10月,澜沧江思茅港至关累码头航道创建文明航道通过验收。
傅志明表示,今后云南航务部门要进一步发挥澜沧江文明航道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使澜沧江文明航道真正成为云南连接东南亚国际大通道的一个品牌通道、一条文明平安的水上绿色通道。
(摘自新华网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