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完成度接近80%,洋山四期之后,上海港又添“集大成之作”

【信息时间:2023-09-18 15:4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进入9月,上海港罗泾港区一期改造工程主体部分完工度已接近80%。记者在现场看到,115米宽、双边靠泊的崭新码头蔚为壮观,码头区域结构面层基本浇筑完成,前期的大型设备大多已经退场。

“10月份桥吊和轨道吊等设备就将入场,预计12月一期项目就可以按计划开始试运行。”罗集项目副总指挥郑科介绍。

罗泾港区曾经是煤炭和矿石码头,随着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长江大保护的要求,煤炭和矿石业务相继停止。这里将被改造成上海港新一代智慧化绿色全自动集装箱码头,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进一步提升打开新空间。

“如果说洋山四期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水平,那么罗泾集装箱码头代表的便是当下全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技术的最高水平。”郑科说。

比如,洋山四期的AGV小车(搬运集装箱的自动导向车)采用磁钉定位,而罗泾集装箱码头则使用视觉和雷达、5G、GPS融合定位的AIV小车(无人智能转运车)。相比之下,AIV小车拥有自己的大脑,更加智能且灵活,搬运集装箱的成本更低、受场地的限制更小、未来升级空间更大。

此外,罗泾集装箱码头的桥吊和轨道吊也都采用了新的理念和新的设计,特色更加凸显,并进一步优化了能耗和作业效率。

“罗泾集装箱码头不只是改造,更是高质量发展理念的体现,是上海港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罗泾集装箱码头筹备组组长周伟反复和记者强调:“新一代智慧化绿色全自动集装箱码头不是平地起高楼,就像洋山四期被誉为集大成之作一样,罗泾集装箱码头的背后,其实包含了上海港当下探索的最新理念和技术。”

在上海港外高桥四期码头,AIV小车已在开展先期试点;在其他一些码头,传统轨道吊、桥吊的自动化改造也持续推进中;这些工作是在为罗泾集装箱码头的开港做准备。一旦新码头建成投用,系统集成的最新的技术成果也将反哺传统码头,助力传统码头改造升级。

据悉,罗泾港区一期工程泊位总长1782.1米,包含1个10万吨级泊位和4个万吨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为260万标准箱。一期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上海港重要的内贸码头,而二期项目则同时包含内贸业务和外贸业务。

“过去我们更关注外贸,现在内贸发展也很快,内贸船越来越大。上海要做全国内贸的转运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也急需罗泾集装箱码头这样的新码头,来承接新的需求,优化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服务能力。”周伟说。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