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由此至今,全国自贸试验区已达21个,基本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十年间,占国土面积不到千分之四的自贸试验区,贡献了占全国六分之一以上的进出口总值和吸收外资总量,为我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巩固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同时,也发挥了制度创新的“头雁”效应,打造了开放发展的生动样板,推动了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月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先后前往上海、广东、天津、北京、湖北、浙江6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走访企业、园区、政府机关,与当地党政干部、高校专家深入交流,感受着自贸国家战略为一座座城市带来的变革。
今年3月,海南提出将全面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即海南全岛成为一个“境内关外”区域,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货物进出口管理制度。
自2018年,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港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来,封关,无疑是自贸港建设中的“一号工程”,也是岛内外讨论最多的议题之一。人们想知道,封关后的海南还能“随便来”吗?人员通关是否会“大排长队”?货物进出区手续会不会跟原先不一样?
这些具体又热切的讨论,聚合成人们对海南发展的又一次畅想。
自1988年海南建省以来,海南的现代化历史上,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遇,勾起了人们对这座岛屿面貌变化的无尽想象,当然也带来一次次的改变与反思。
2013年,国家启动自贸区战略,上海建成了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5年后,海南以“自贸港”的特殊身份,成为这一对外开放矩阵中,承担独特功能的一份子。
这一轮新发展中,海南似乎走了一条与以往不同的路。自贸港的国家重托,让海南“大开发”的底层动力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营商环境、城市功能、产业定位,被今天的海南当成关键思考题。
海南的明天会怎样?回看这五年,海南的昨天或许已经给了我们一些答案。
海南自贸港。来源:官方网站
(一)“凤凰角”的出路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海南都是南凤凰角,是“天涯海角”的边远之地。新中国建立后,海南又因为长期处于国防前线,人口资源少、陆地面积小,发展水平大幅落后于其他沿海地区。截至改革开放前夕,海南人均GDP不足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
在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当年,海南迎来了现代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机遇。1988年4月13日,在人民大会堂正式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至此,海南成为全国最大也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步入发展新纪元。
往后的5年,是“十万人才下海南”的5年,更是海南持续获得资本青睐、吸引无数商人前赴后继淘金的5年。
特区成立后,全国各地大约十万人,来到海南寻梦、创业,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产投资达87亿元,海南全省财政收入的40%来源于房地产业。但绚烂的地产泡沫也很快破灭,1993年,国务院出台宏观调控措施,“天涯、海角、烂尾楼”成为当时坊间调侃的“海南三大景观”。
从那时起,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虚妄而繁荣的地产业不会是海南的出路,长期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海南,想要真正实现现代化,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的又一增长极,根本还在于做强产业。
但海南的产业方向又在哪儿呢?
1994年,海南提出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并很快意识到工业之于海南的基础性地位,提出“海南再穷再难都要发展现代工业”。往后三年,尽管GDP增速全国垫底的海南短期尚未走出困境,却在新的努力方向面前逐步挺起腰杆。
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开始进入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历史时期。海南的未来,势必要在用足用尽自然地理优势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以旅游业为关键业态之一,融合各类传统与新兴业态的现代经济体系道路。
而成为自贸港,则意味着历经过往挫折和摔打的海南,将重新站在全球视野中,站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新使命下,思考和实践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如何建设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
破题的关键,往往要从最朴素的地方着眼。
海口市滨海大道(1990年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姜恩宇摄)
海口市滨海大道两侧街景(2021年3月18日新华社记者郭程摄,无人机照片)
(二)“老爸茶”搬进政府办公楼
在海口,有一种地道的餐饮形态,叫老爸茶。馆子设在老城区小街巷,没什么装修,十张八张桌凳往门口一摆。茶,是再普通不过的绿茶、红茶,小吃有番薯汤、绿豆浆、清补凉等甜咸口味,茶客们常常是喝着茶、聊着天,悠然度过一天。
而这样的场景,在今年5月以来,却被海南省营商环境建设厅搬进了政府办公楼。茶是那碗茶,点心或许稍精致些,谈天的双方变成了企业主和行政干部,聊的是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大小事。
显然,这座曾走过不少弯路的海岛已然意识到,要建设实现与海南自贸港相适应、相匹配的产业职能、开放效能、城市功能,没有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基石是做不到的。
为打破完善的一级政府不可避免的行政体系约束,建设更高效率、更具活力的营商服务梯队,海南省人民政府发起成立法定机构——国际经济发展局,除了局长属于体制内编制,其余工作人员均为聘任制。
走进他们的办公室,颇有些互联网企业的味道。工位格子间稍显密集,放眼望去,举目皆是年轻的面孔。灵活的用人机制和薪酬体系,让这间办公室几乎成了海南高学历人才、海外人才最密集的地方。
建设中的海口江东新区CBD(2021年3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郭程摄
6月22日至6月24日端午小长假期间,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销售金额2.6亿元,免税购物人数4.37万人次。
如果说10年前人们去海南,还可能是为了夏日椰林、碧蓝海岸,今天恐怕没有人会错过海南的免税店吧。
成为自贸港后,海南迅速变成全国的自贸政策与自贸改革高地。“零关税”政策不仅让优质的境外商品能以较低价格摆上国内货架,也让游艇经济在三亚的发展成为可能,实现旅游业的国际化蜕变。
而一连举办三届的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更让海南真正贴近国际市场。
事实上,在连续举办了22年博鳌亚洲论坛的海南,“泛会展”行业早已成熟,海南也从不缺少国际目光。但在自贸港政策创新的赋能下,国际展商还是在这片改革热土上嗅到不一样的信号与机遇。
以特殊食品政策为例,2021年首届消博会就申请了这一品类的参展资格,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为此进行了权限下放,允许海南在消博会期间临时进口特殊食品,且会后还可在博鳌乐城延展180天。
今年6月29日,海南举办了自由贸易港建设项目2023年度第二批集中开工仪式。仪式简约,但签约的项目却不简单。
在儋州洋浦港保税区,绵延数十公里的输气管道气势恢宏。这些管道内流通的液体和气体,服务的是洋浦港乃至整个海南自贸港从炼油到芳烃、烯烃,再到石化新材料的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