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故事】我看进博会:来自进博会的启示

【信息时间:2023-11-13 09:3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意外”的进博故事

与传统意义上“展品变商品”“参展商变投资商”的进博会溢出效应不同,今年进博会,记者看到一些“意外”。

技术装备展区克劳斯玛菲展台,讲述了一个“顺藤摸瓜”的故事。克劳斯玛菲是全球橡塑生产、加工机械与系统领域的隐形冠军。由于橡塑机械的下游涵盖各领域,克劳斯玛菲可谓“万厂之厂”。今年,克劳斯玛菲留意到一位中国买家订购了数十台“领菲”全自动注塑机,如此手笔并不多见。克劳斯玛菲一路“追踪”,锁定广东一家塑料拼装积木领军企业“群隆”。

原来,在第三和第四届进博会上,广东某卫浴品牌作为进博会采购商,连续两届与克劳斯玛菲签约订购注塑机,用于智能马桶盖、水箱盖和水箱结构件的生产,以巩固其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故事口口相传,听者有意,就此跨界启发了玩具领域的领军企业“群隆”。

这仅仅是无数久久发酵的进博故事里被克劳斯玛菲捕捉到的极小部分。在消费品展区,27平方米展台上,作为“头回客”的印度中国经济文化促进会也收获了惊喜。来自印度的细密画画师席地而坐,全情投入现场创作。尽管偏居一隅,仍不停有观众驻足,连日来不同尺寸细密画已被订购了上百幅。

创作间隙,这位画师由衷地向记者感慨:自己早已留心进博会,也看到日本铁壶工匠、卖黄麻制品的孟加拉国小伙、带来纯手工羊毛地毯的阿富汗小伙在进博会一炮而红的故事。“今年终于鼓起勇气来尝试,没想到一切都是真的。”

他说这番话时,记者突然明白了,霍尼韦尔、高通等巨头为何会在本届进博会开启之初,就早早许下第七届进博之约。

唯有真切投身于进博会这个“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中,你才能感受其迷人醇厚。各种可能未曾预设,却发生得如此美妙。参展商、采购商、专业观众、投资商,彼此重叠,亦相互转换。他们始终不无期待,因为进博会,从来不负期待。

有限的展区为何还让给别人

进博会是一曲大中小参展商的“大合唱”。以往,小展商参加进博会无非有几条途径,一是跟着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商协会或者贸促机构走,二是跟着中国国内的组展机构或者上下游合作伙伴走。

第六届进博会上,记者看到一个新案例:六届进博会的“全勤生”——新西兰乳品行业头部企业纽仕兰在有限的展览面积中,专门辟出一个专区,让12家新西兰本土小企业的代表性商品在进博会上“首秀”。从羊驼毛制品到保健品,从美妆护肤品到家居用品,12家小企业的商品基本上能代表新西兰这个“长白云之乡”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产业特色。

“为何我们舍得把有限的展览面积,免费提供给这些不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甚至有的还是潜在竞争对手的企业?”纽仕兰的负责人向笔者解释,这是因为作为进博会溢出效应的直接受益者,他们想让更多新西兰企业“百闻不如一见”。“打响新西兰的整体品牌形象,包括我们在内的每家企业都是受益者。”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今天,全球中小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境,而进博会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是它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一方面要为这种“大手牵小手、进博齐步走”的做法叫好,因为有了“大手”的牵引,“小伙伴”们能更快搭到中国市场的脉搏,也能少走很多弯路,降低了开拓市场的整体成本;另一方面,呼吁有关方面对这些主动作为的参展商,要在政策扶持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与便利。

今年是进博会举办的第六个年头,按照“越办越好”的要求,参展商数量增加、质量提高、获得感满满是硬道理。如果这种“大手牵小手”的招展招商创新模式能越来越多,下一届、下下一届进博会的美好前景就更值得期待。

留住回头客的关键“密码”

今年的场馆里,不少参展企业是老面孔、回头客,甚至是“六朝元老”,也有企业走走停停,又回心转意。看着热闹的展馆,我不禁好奇,进博会靠什么留住企业?

一位医疗器械展区的企业代表告诉我,仅开幕第一天,他们就现场签了70多单,会议室都订不过来。为什么能这么火爆?“和行业展会相比,进博会的专业观众更多,逛我们这个展区的大部分是各地政府、卫生系统、主要采购渠道的负责人,成交率、订单体量自然也比行业展会要高。”

我恍然明白,这就是进博会的“头部效应”。进博会作为全球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具有很强的聚集力:不仅仅能吸引到最优质的外资企业,还能吸引到最优质的本土采购者、行业专业人士来深度参与。从这个角度来说,进博会对于来华经营的外资企业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头部效应”还不止于促成交易。在官方、民间机构、媒体等多方的推动下,参展商和采购商能在进博会找到合作的机会、信息交换的机会、媒体曝光的机会,热闹的场馆里看上去人头攒动,实际上这也是市场要素正在快速流通的表现。

今年,汽车展区首次开放了现场购车权限。通用旗下进口车平台道朗格刚刚在进博会宣布消息,计划明年上市两款新车,参观者的购车咨询就纷至沓来,企业成功现场“开单”。企业负责人表示,每年现场展车能够受到这么大关注,和进博会这个优质平台不无关系。

办到第六届了,回过头来看进博会最大的意义是什么?进博会的意义不局限于现场卖出了多少东西,还在于为全球企业提供了一个高端的综合的开放的大平台,商品、资金、技术、理念、供需乃至文化等各类资源要素融汇共享碰撞,既能各美其美,更能美美与共。

在“四叶草”看到未来和希望

展商们为何不远千里万里都要来?

只要来过一次进博会,就能找到答案。在这里,既能看到从产业链到平台的完整生态,也能看到无数种可能。

首次参展、来自创新孵化专区的应特格希望在这里交到产业链上下游的朋友,几天后得偿所愿发现了不少潜在合作对象;Savanna是一款呼吸道感染快速检测试剂和与之配套的多重RT-PCR检测平台,特别需要一个有效推介自己的平台和机遇,这几天已经接触到许多代理商和地方营商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相约进博会后详聊。

同样以创新孵化区为起点的清越科技,则是在这里实现了“跨界”。2021年,一位重庆畜牧科学院的学者在逛展时向清越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志华提问,“你们这个技术对于人类传染病或环境健康有很好的效果,那么对动物呢?”这个来自进博会的提问,让清越科技把电化学清洁技术引入农业领域,旗下智慧农业品牌“智华农科”在本届进博会上“首秀”。

汇集尖端科技的大企业更是纷纷在这里比拼“溢出效应”。美敦力是从未缺席进博的“老朋友”。美敦力Stealth Autoguide颅脑外科手术定位设备在第四届进博会上首次亮相,今年初在中国获批上市,7月正式进入中国市场。6年来,像Stealth Autoguide这样的“进博宝宝”,美敦力足足收获了14个。放眼整个医疗展区,“进博宝宝”更是数不胜数。

从平台搭建,到产业链贯通;从为产品设计提供新灵感,再到实实在在的大订单与“进博宝宝”的落地。正如陈志华所言,“进博会为我们带来的不只是单纯订单,还有未来和希望。”

服贸馆为啥格外热闹

都说进博会服务贸易展区的展品“看不见,摸不着”,不过今年,“四叶草”里的服贸馆格外热闹。任意走进一家展台,翻一翻企业“排片表”,活动满满当当;每天,这里的智力产品总是呈“井喷式”爆发。

“我们见证了进博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溢出带动效应持续放大,越来越多参展商加速变成投资商。”在安永华中区主管合伙人夏俊看来,进博会也是一个“放大镜”,无论是大型跨国集团,还是中小企业,都能在进博会大放异彩。“以进博会为起点,我们发布多项报告,就是希望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启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保持增长态势。202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近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9%,规模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跳出服贸馆,放眼“四叶草”,看得见的是众多首展首发首秀的产品,看不见的是进博会的“软实力”。进博会秉持“综合展,专业办”的理念,为实体经济和服务贸易深度融合架起了一座桥梁,进博会“头回客”变为“回头客”,最终成为中国大市场的“常驻客”。

第六届进博会落下帷幕,多个领域的服务贸易型企业都在“四叶草”寻到新的发展机遇,帮助参展商、采购商走通展品变商品、参展商变投资商的链路——进博会看不见的“软实力”正在逐渐放大。

一颗小荔枝身上的全球化

食品展区香气四溢,是全球美食“天堂”,其实这里的中国味儿也很浓。正大集团展台展出的“雀食甜”系列,用的是中国本土农产品老树荔枝、阳光玫瑰葡萄;刚刚上市不久的“一城一味”方便餐,研制出来的有扬州炒饭、担担面、叉烧包、小笼包……

在进博会上,类似的烟火气并不少见,而促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力量,是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发展。这一点,在食品行业尤其突出。逛展会时,总会听到观众惊呼,原来正大是泰国的;家喻户晓的金龙鱼食用油,母公司是新加坡的;要不是展台布置如此有“南洋风情”,都不知道虾条如此好吃的上好佳,原来是菲律宾的……

一声声感叹,正是跨国公司成功实现本土化的印证。和以往最直接的增资、投资、建厂、本地生产等相比,当下跨国企业加速本土化发展的方法越来越多元,还包含创新研发、生产、营销、流通等各个方面。

但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些也不全然是本土产品。比如,“雀食甜”老树荔枝和阳光玫瑰葡萄虽然是国产农作物,用的却是从日本学来的精细化分级标准,而正大本身则是一家来自泰国的跨国公司。

从一颗荔枝、一颗葡萄身上,我们能看到各国混搭的影子。混搭的背后,正说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日益深入的组织和配合。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从小小的食物身上,也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希望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这样的混搭食物。

越来越多的“马可·波罗”

连续六届进博会,医疗展区从未缺少“惊喜”,全球药品和医疗器械行业巨头有蓬勃的创造力,中国市场的强大潜力吸引着各种“首秀”不断亮相。

“进博宝宝”的呱呱坠地,固然可喜,但看多了“进博宝宝”的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

本届进博会上一家国际制药集团公布的战略名称提醒了我——“中国马可·波罗计划”。这家来自意大利的跨国企业不想只做参展商,还要当国外先进技术的传播者,激发“中国智造”的潜能,帮助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和顶尖科学家走向全球。

不难发现,近几届进博会上,有类似气质的跨国企业越来越多。第二届进博会,勃林格殷格翰启动“中国关键”项目,将中国全面纳入全球早期临床开发研究。第三届进博会,诺和诺德启动“中国同创”计划,将中国纳入其全球同步研发体系。GE医疗中国的高管更是坚持将“本土化战略”改为“国产战略”,强调GE医疗中国的目标之一是用中国供应链、产业链去反哺全球。

这不由让人憧憬未来的进博会,伴随每一届进博会的举办,越来越多的“马可·波罗”将带动、激发中国高端制造和先进研发团队“出海”,细分领域的中国市场也将完成转型,不是引入“首秀”的终点,而是中国“首创”的起点。

提前8分钟烤出锅的饼干

中国电子商务风起云涌,重塑着人们的消费模式、消费行为,也改变了企业的营销模式。在进博会现场,一个很大的感受是,不仅是国内企业、消费者,在中国高水平开放的背景下,海外品牌与电子商务也从“触电”走向深入。

金睿俊曾在在沪韩企工作5年时间,今年携韩国花茶品牌KKOKDAM热销产品参加进博会。花茶并不是稀奇商品,他们的展位也不算显眼,却实实在在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因为他们的产品不是以重量计,而是按棵来卖。

这一颇具创意的销售方式,正酝酿进入中国市场。当问起将通过何种渠道开展销售时,他给出的回答再次令记者意外。“在韩国,有第三方机构深度研究中国电子商务情况,会专门对接企业需求,为企业推出相应的套餐。”基于此前对中国市场的研究,金睿俊最终将小红书作为推广销售的首选。

企业对电子商务有多重视?从一个现场小故事可以略窥一斑。当挖掘“隐藏爆款”的盒马采购商来到查理美食品牌展台时,展商立马捧出计算好时间、提前8分钟烤出锅的饼干,只为让对方品尝到最香的口感。

开拓目标市场,首先要深入了解市场。嗅到发展机遇的许多海外品牌,正根据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和消费习惯,积极拥抱电商渠道,通过电商与进口贸易融合,改变“远扬名、近无闻”的状态,捕捉市场新机遇。

从这里扩大“朋友圈”

临近进博会闭幕之时,越来越多的进博“成绩单”正陆续发布中——除了逐年增长的交易订单,还有愈发紧密的合作关系。

“行远自迩”,科德宝如此形容这趟进博之旅。入华以来,科德宝在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开展了众多投资,特别是今年进博会期间,科德宝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全球创新伙伴”关系。

至此,这家全球化技术集团的“朋友圈”从上海起步,走向长三角辐射至全国。

六年进博,老友同行。借助逐年扩大的进博效应,施耐德电气的“朋友圈”持续扩大:首届进博会的签约合作以制造、建筑行业为主,今年已扩展到能源、商建、机械制造、生命科学、医疗、交通、油气化工、基础设施、文化、物流、储能、高端制造等十多个行业。今年进博会期间,施耐德电气签约30多家企业,比上年增长24%。

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虽然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但是进博会六年来,外资企业在加大投资的同时,全球产业链正深度融合绑定,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远行之路,始于足下,终需一步步前进。进博会亦是如此,开放之道,行远自迩。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