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海关总署发布《关于推动加工贸易持续高质量发展改革实施方案》。两个多月来,上海海关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政策宣贯和企业调研力度,细化落实16项新措施。多措并举为制造大国重器、为产业链稳链强链以及传统行业出口带来颇具显示度的成效。
在海关监管账册上,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于交付使用前属于加工贸易成品。上海海关共为该邮轮的建造项目监管物资1790批次,货值超3亿美元。
效率是关键词。“爱达·魔都号”制造商、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主任李芳介绍,“邮轮制造涉及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众多。海关加工贸易16项新举措之一就是放宽集团保税牵头企业适用范围,允许集团企业间保税料件便捷自由流转。我们汇聚了长三角范围内11家船舶制造企业,新举措使我们的效率提升了60%以上。”
除了船舶制造,上海海关还针对本市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发挥“保税+”溢出效应,与产业支持政策联动。“目前,上海市加工贸易出口成品中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商品已占80%以上。”上海海关稽查处处长魏炜介绍,“我们还支持赛默飞、荣威、药明康德等开展集团保税业务,去年集团保税项下进出口值约590亿元,同比增长16%,有效发挥‘同城同企’作用,长三角先进产业集群集聚显现。”
新措施中,提升加工贸易内销便利化、取消非失信企业开展内销集中申报的备案手续,降低了很多企业的运营成本。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介绍:“新政前,如果我们申请办理集中内销,不仅需要事前向海关办理备案手续,提交一堆资料,而且我们是海关一般信用企业,还需交纳数额巨大的保证金。新政取消了集中内销备案手续,我们不用交保证金就可以直接享受按季度集中内销纳税的便利,仅这一项就免去了2000多万元的保证金,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流动资金。”
一个产品往往需要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完成不同工序,这被称为深加工结转。在16项新措施中,允许企业每月底前对上月深加工结转集中申报,比原先的规定放宽了15天。“这多出来的15天让我们公司整体的采购、生产计划更顺畅,可以按不同供应商归并申报,时间上游刃有余。”能率(上海)住宅设备有限公司关务经理宋礼慧分析。
尽管服装行业在加工贸易中占比越来越低,但海关的改革政策让上海弄堂里生产的外销服装继续“挺括、考究、时髦”,品牌质量得以在细微处传承。
在虹口区长春路一条弄堂里,有一家成立了44年的服装加工贸易企业——上海虹口制衣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79年9月,当时叫上海虹口衬衫厂。”74岁的企业创始人陆杰娓娓道来,“当时每个区都有一家这样的制衣加工贸易企业,到今天上海只剩我们一家了。”
去年,虹口制衣订单增长明显,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近600万美元,同比增长170%。16项新措施实施以后,该企业一批出口到日本的251件男夹克因未通过日方质检而退货。上海海关所属虹口海关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用优化加工贸易成品出口退换措施,指导企业快速完成退换货复运出口。“加工贸易的重要作用就是灵活对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确定的政策应对不确定的市场变化,支持企业抓紧有利条件,多干快上。”魏炜这样阐释。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