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运口岸洋山港三期码头启动由马士基与赫伯罗特船公司共同运营的“双子星”协作分阶段投入340艘船舶约370万标准箱运力

【信息时间:2025-02-12 16:04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2月10日,洋山港三期码头,随着“双子星”上海港首航首个集装箱被吊装上“爱玛马士基”轮,马士基与赫伯罗特船公司共同运营的“双子星”协作在上海的首航正式启动。

当前,国际航运格局正在深度重构。今年伊始,丹麦航运巨头马士基宣布与德国赫伯罗特船运公司合作开展“双子星”长期运营协作计划,成为全球航运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作为全球核心枢纽港,上海港是全球首个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而随着“双子星”落地,上海港“超级大港”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并将以“效率第一”为目标,与船公司携手打造港航业效率与服务的新标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跃升注入澎湃动能。

强强合作,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选择上海港作为‘双子星’枢纽港之一,是基于其世界级港口作业效率、数字化能力和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马士基亚太运营中心总裁柯安素在“双子星”首航仪式上表示。

目前,在全球船运企业中,综合拥有的船只数、总运力和市占率等方面,马士基排名第二,赫伯罗特排名第五。“双子星”协作旨在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形势导致的供应链不稳定,提升全球海运网络的灵活性和互通性,提高服务水平。据悉,两家企业将分阶段共计投入340艘船舶(约370万标准箱运力)参与运营,海运服务网络由29条干线及30条灵活的穿梭干线组成,目标是达到90%以上的班轮准班率。

据介绍,这种基于双方现有航运资源和运力网络的深度融合,将全面提升航运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新模式一方面让超大型集装箱船舶仅挂靠全球主要枢纽港,让巨轮从“站站停”变成“大站车”,提升船舶的准班率;另一方面,增加联通枢纽港的直航航线,让大型枢纽港的货物能够通过“水水中转”更快抵达各支线港和目的港。

作为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5年领跑全球的超级大港,上海港与“双子星”的合作将进一步提升其国际航线网络密度,保障协作的船舶准班率,为全球客户提供超预期的物流保障。“我们将结合自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进一步提升港口国际中转、空箱调运等重要功能,同时做好沿海捎带、国际中转集拼等重点业务的拓展。”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副总经理周勇介绍。

优化服务,港口提效升级跑出“加速度”

两大船公司组成的航运新势力将如何重塑贸易版图?业界认为,“双子星”协作或将打破传统航运格局。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的专家分析认为,上海港与“双子星”的合作,本质是通过港口与航商的“数据共享、标准共建”,推动全球航运从“规模竞争”转向“效率竞争”。

在国内,“双子星”协作航线将主要挂靠上港集团旗下冠东公司运营的洋山深水港区三期码头。上海港会同各口岸管理机构高度重视“双子星”协作运营,提前布局规划,优化专项服务措施,提升口岸服务能级和服务保障,致力于成为“双子星”全球主要挂靠港口中服务效率领先的码头。

为满足新模式在通关时效等方面的需求,上海边检机关也优化口岸通关查验流程,制定“一船一策”通关保障方案,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核对申报信息,确保船舶靠泊后即可开工作业。洋山边检站执勤二队副队长张云超表示:“洋山港往来船舶数量多、码头岸线长,我们提前做好信息研判,实时掌握船舶轨迹、位置、航速,安排警力第一时间接送船,同时运用监控感知系统,掌握船舶抵离港动态和在港情况,及时响应各类需求,做到通关‘零延时’、作业‘零等待’。”

据悉,洋山港区连续两年位列由世界银行和标准普尔全球市场财智联合编制的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指数(CPPI)榜首。冠东公司则保持着作业船时量的世界纪录,每米岸线吞吐量连续4年居于全国第一。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