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保税港区物流监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进展顺利
2009-11-02
由市科委批准立项、市口岸办驻洋山办承接的科技攻关课题《洋山保税港区物流监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从去年年底至今,在办领导的关心指导和相关单位的支持配合下,收集资料形成研究方案,召开会议部署课题分工,组织学习考察深入调查研究,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洋山保税港区物流监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旨在提高洋山保税港区物流监管效率、优化洋山保税港区物流监管环境、带动口岸和腹地之间多式联运的发展、促进口岸和腹地之间的物流业互动、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推动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由总报告和6个分报告组成。
市口岸办驻洋山办牵头组织8家课题参与单位,成立6个子课题组,共同推进课题研究工作。同时,特邀市交通与港口管理局、洋山保税港区管委会、上海海关、上海检验检疫局、上海海事局等有关部门专家作为课题研究咨询的顾问及专家。课题组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初稿,拟于年底前召开课题中期评审会;明年一季度完成课题报告,迎接市科委验收。
二、明确课题研究内容
1、洋山保税港区物流监管框架:通过分析我国特殊监管区域物流监管发展历程,借鉴国外先进的监管理念和方法,提出洋山保税港区物流监管框架,及这一框架下所需要的政策建议。
2、洋山保税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和物流处理量预测技术:研究分方向的洋山保税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和物流处理量量化分析、预测方法,为研究洋山保税港区物流监管提供数据依据。
3、保税港区交通评价技术与交通组织优化方案:研发针对保税港区车流特点的保税港区陆域及进出卡口的交通评价方法,对洋山保税物流园区陆域交通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进而提出交通组织的优化方案,为洋山保税港区的物流监管提供一个交通顺畅的环境。
4、保税港区口岸监管作业流程优化技术:根据保税港区的监管政策条件及洋山保税港区特点,分析“关检港运”业务需求,优化和整合口岸监管作业流程。提出改进后的物流监管模式和口岸监管业务流程,使得集装箱在洋山保税港区的各项口岸查验作业衔接顺畅、逗留时间缩减到最短,保税物流流转顺畅,提高保税港区作业效率。
5、监管货物腹地物流节点选址模型及多式联运系统评价技术:为了把洋山保税港区先进的物流监管办法向内陆推进,首先进行腹地“内陆港”、物流节点选址模型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洋山保税港区和内陆腹地之间的多式联运系统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促进洋山保税港区物流业与内陆腹地物流业联动发展及改进洋山保税港区多式联运的对策建议。
6、具有“关检港运”联动特点的信息技术研究:立足洋山保税港区,研究包含“一单多报”、“通关单联网”、“电子提货单”、“物流金融”、“监管联合征信”、“运输链跟踪”和“物流资源交易”等为一体的洋山保税港区物流信息应用框架及关键信息技术,以降低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和社会物流资源的闲置率,强化政府对物流活动的过程性监管。
三、召开课题开题会议
5月下旬召开了《洋山保税港区物流监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开题会。会议由课题组副组长、市口岸办驻洋山办副主任陈文朝主持,课题组副组长、同济大学教授张戎就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了重点发言。会议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具体分工安排和研究进度,课题咨询专家及市科委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就课题研究的方法与侧重点提出了指导意见,洋山海关、洋山检验检疫局、洋山港海事处、盛东公司、同盛物流公司、亿通公司、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课题成员单位负责人分别就课题研究的相关具体问题作了交流发言。
市口岸办主任、课题顾问周厚文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周厚文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课题组在研究工作中一要放眼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立足洋山保税港区;二要着眼瓶颈,着力破解,着重应用,课题成果体现操作性、可行性;三要注意倾听企业的诉求和呼声。他要求课题研究能够紧密结合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意见和上海市政府贯彻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充分体现洋山保税港区“先行先试,领先示范”的地位,早日转化课题研究成果于应用,在服务全国中实现上海的发展,为建设“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国际化一流口岸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