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洋山海关全力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两个中心”的战略部署,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保税货物“陆改水”就是其中之一。洋山海关积极探索以水路转关形式,将国内货物配送至保税港区内仓储的新举措,不仅为出口企业降低了物流成本,更将推动洋山保税港真正成为国际性物流供应链枢纽集散区。
金融危机下国外对华进口贸易持续低迷,外贸出口企业降低成本的诉求变得日益迫切。企业希望将货物送入保税港区内仓库集拼后出境,这样既可先期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又能降低出口成本。以往国内货物运至洋山保税港区内仓储的途径通常采用陆路运输,然而企业一般距离洋山保税区路途较远,陆路运输虽然快捷,但一车只能装载2个20尺的集装箱,运输成本偏高,这让企业十分犯愁。
如何充分利用洋山深水港的区位优势和洋山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为缓解外贸企业出口难问题再出“实招”呢?上海海关决定在国内货物的物流配送模式上探索创新,并在洋山海关启动了保税货物经水路运输至保税港区的新的“水水中转”业务模式的试点。利用洋山深水港位于长三角港口群中部,具有航运内支线纵横交错、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内河航运的广阔运输资源,有效拓展货物入保税港区仓储的途径。而长三角流域众多的内支线港口,可提供充足的内支线船舶班次,每艘班轮装载量达300-400个标准箱。相对卡车单次运输而言,其装载能力呈几何级倍增,企业的物流成本大大下降。
“陆改水”的新举措得到了上港集团物流公司等首批试点企业的充分肯定和良好反响,在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也为洋山保税港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模式,其深入开展将有助于充分发挥洋山保税港区的运输资源,增强内河航运、铁路运输、港口海运等多式联运功能,实现现代物流的立体化、全方位,提高货物运输的时效性和经济性,并通过大力推动保税物流、口岸物流与内陆物流的深度融合,全面增强保税港区对长三角流域乃至全国的物流集散功能。同时这一模式还将有助于发挥洋山保税港区“区港一体”的区域优势,推动洋山保税港真正成为国际性物流供应链枢纽集散区,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