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保税港区口岸功能及关键技术研究》课题

【信息时间:2011-04-25 13:31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2008年1月10日,在银河宾馆三楼会议室,《洋山保税港区口岸功能及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顺利通过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验收评审。

  市科技攻关项目《洋山保税港区口岸功能及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验收评审会由市科委马兴发处长主持。验收专家组组长由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上海海事局原局长、教授级高工王志一担任。出席评审会的有,课题顾问:上海口岸办主任周厚文、洋山保税港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载养;验收专家:上海海关原巡视员、上海海关学会常务副会长陈帼培,上海检验检疫局原巡视员、教授级主任医师陈心尧,市政协常委、同盛联合投资公司总经济师、教授级高工任先正,中国港口协会秘书长、教授级高工杜麒栋等专家。市港口局副局长、高级经济师朱建华提供了书面评审意见。口岸办驻洋山办、上海同济大学、洋山海关、洋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洋山港海事处、上港集团、同盛物流、亿通公司和铁路芦潮港集装箱中心站等课题成员单位参加了评审会。

  首先,课题组组长、口岸办驻洋山办主任沈佩琪代表课题组汇报了课题进展情况和研究成果。她说,在为期22个月的调研期间,课题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口岸查验单位和企业的综合优势,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证分析与国际经验借鉴相结合,系统科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研究方法,取得了具有前瞻性、创新性、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科研成果。洋山办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积极引导口岸相关单位对洋山口岸功能整体优化进行前瞻性思考,为口岸相关单位沟通信息、共谋发展搭建了平台。

  课题总结了现代港口发展趋势,分析了港口口岸功能,介绍和借鉴了鹿特丹、汉堡等七个国际先进港口口岸发展经验;以完善功能、提高效率为目标,提出洋山保税港区口岸功能及效率评价技术,对洋山保税港区口岸的整体功能及效率做出系统的评价;从口岸服务于客户的角度,提出洋山保税港区口岸物流需求分析技术,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系统分析了洋山保税港区口岸物流需求;从构建具有运输链管理功能的信息平台角度,提出了基于运输链的洋山保税港区口岸信息化技术框架,并详细研究港口口岸作为运输链一个重要节点所必须具备的信息化关键技术;围绕建设安全、高效、便捷的口岸通关环境,对洋山保税港区海关监管政策和通关模式、检验检疫政策和模式以及海事安全和管理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前瞻性的思考;深入研究和探讨了保税港区物流园区、集装箱水水中转以及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发展策略。部分研究成果已在口岸相关工作中得到运用,对洋山保税港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听取课题组的情况汇报后,与会专家对课题进行了认真的评审,一致同意课题通过验收。验收专家认为:课题研究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先进性和科学性,课题研究报告内容丰富,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全、翔实,有以下几点创新之处:(1)创新性地提出由运输装卸、物流增值和监管查验三部分组成的港口口岸功能分析体系。(2)系统研究了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口岸功能,采用数据包络法评价口岸效率的评价方法,并对洋山保税港区口岸的功能及效率做出科学评价。(3)首次构建了口岸物流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基于港口吞吐量的保税物流处理量的预测方法,预测了洋山保税港区保税物流需求量。(4)首次提出了基于通关流程的口岸通关时间的分析方法,并定量分析了洋山口岸通关时间构成。(5)创新性地提出了具有运输链管理功能的保税港区口岸物流信息平台框架,研究了口岸物流信息平台的“区港一体化”,“一单多报”和“电子运输链”三大关键技术;研究报告结构清晰完整,研究方法科学严谨,调研数据丰富资料翔实,对策建议对洋山保税港区口岸功能的提升及口岸环境的优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洋山保税港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载养对课题研究给予充分的肯定。他说课题研究十分必要、十分期待、十分有益;课题报告不仅是研究成果,而且是应用成果,课题报告里有很多有用的、可列入工作要点并加以推进的东西。

  上海口岸办主任周厚文在讲话中首先对课题组通过验收表示祝贺,并对同济大学等课题组相关成员、专家的指导、市科委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他认为课题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洋山保税港区口岸的发展,还有利于推动整个上海口岸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其次,他热切期望进一步加快成果转化,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将课题研究转化为可操作的对策。

  最后,市科委马兴发处长作了总结讲话,他首先对课题组的工作表示感谢,他说课题研究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有关专家的支持,并且组织有力,多方合作,创新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部分研究成果已被成功地运用于洋山保税港区,其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马兴发处长表示市科委将继续关注并支持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希望课题组能注重实践,不断完善,针对洋山保税港区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为丰富理论和指导实践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