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6日下午,在虹桥迎宾馆六号楼会议室,《洋山保税港区物流监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顺利通过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验收评审。
验收专家委员会由7名专家组成,原市人大常委、上海海事局局长、教授级高工王志一担任专家组组长。上海海关原巡视员、上海海关学会常务副会长陈帼培,上海检验检疫局党组成员、浦东检验检疫局局长曾玉成,市政协常委、同盛联合投资公司总经济师、教授级高工任先正,上海综保委主任助理、洋山办事处主任谭京华,上海综合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薛美根,同盛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苏红光等担任验收专家。课题顾问、市口岸办主任周厚文,市口岸办副巡视员兼洋山办事处主任江一新、同济大学、洋山海关、洋山检验检疫局、洋山港海事处、同盛物流公司、盛东公司、亿通公司和铁路芦潮港集装箱中心站等课题成员单位参加了评审会。
课题组副组长、同济大学教授张戎和各子课题单位分别汇报了课题完成情况和研究成果。课题于2008年11月获市科委批准立项,由上海市口岸服务办公室洋山办事处牵头,各子课题单位参与,充分发挥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口岸查验单位和企业的综合优势,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证分析与国际经验借鉴相结合,系统科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洋山保税港区特有的物流监管框架;对洋山港口岸监管作业流程进行分析、建模、仿真和优化,并提出实施建议;进行“分方向”的运输链运量分析和预测,为保税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研发了进出卡口的交通评价方法,对港区交通进行了仿真并提出优化方案;研究了腹地内陆港选址方法——AHP-多属性决策模型,对洋山保税港区和内陆腹地之间的多式联运系统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研究设计了包括“一单多报”在内的三大类6项信息关键技术,并提出了相关的实施建议。部分研究成果已在口岸相关工作中得到运用,对洋山保税港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听取课题组的情况汇报后,与会专家进行了认真评审,一致同意课题通过验收。验收专家认为:该课题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抓住了洋山保税港区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的研究报告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完整,研究方法科学严谨,调研数据翔实,对策建议对于洋山保税港区的口岸监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较强的可操作性,课题研究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先进性和科学性,课题研究报告内容丰富,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全、翔实。课题有以下几点创新之处:(1)建立了嵌套式的logit模型,并首次将可靠性作为托运人运输链效用函数参数;(2)通过对Petri网选择结构进行变换,引入选择变迁,解决了模型仿真时分支的概率选择问题;(3)首次将城市路网、交叉口的评价方法和手段用于物流园区,对物流园区的交通流特征进行分析,首次利用VISSIM对物流园区路网以及卡口进行仿真研究;(4)通过调查统计,得出了各类型仓库的处理能力、集卡生成系数等经验数据;(5)对内陆港重新进行了定义;首次将AHP(层次分析法)和多属性决策方法相结合,应用于内陆港的选址中;(6)首次从托运人的角度对国际多式联运内陆段运输进行评价,对可靠性和灵活性指标进行了量化,确定指标权重时,引入了托运人权重,尽可能排除了个人主观因素对指标权重的影响。
市科委过浩敏副处长在对课题研究成果表示充分肯定的同时,希望课题组能注重实践,不断完善,针对洋山保税港区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为丰富理论和指导实践做出新贡献。
最后,课题顾问、市口岸办主任周厚文在讲话中首先对课题通过验收表示祝贺,并对课题组相关成员、专家的指导、市科委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热切期望课题组进一步加快成果转化,着眼应用、突破瓶颈,更好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一是要立足国际航运中心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课题转化应用;二是要抓住企业实际需求和市场变化,提升港区服务能级;三是要着力政策落地和瓶颈问题突破,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一流口岸环境,为上海口岸“十二五”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