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通关环境优化
年度综述
2012年,外贸形势严峻,特别是下半年情况更为突出。对此,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外贸稳定增长。为适应新形势对口岸工作的要求,口岸各相关单位认真落实国家部署,在巩固提高通关配套硬件环境、信用环境和技术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采取了大量务实、有效的实际措施,为稳定口岸外贸、推动上海转型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一年来,上海口岸多项通关政策取得重大突破、多项通关流程进行重大改革、多项便利措施得到全面推广、多项服务功能实现显著提升。航空口岸过境优惠政策的成功落地、启运港退税政策的启动试点、洋山保税港区在全国首试“保税船舶登记”,为上海转型发展赢得了更多的先机;全口岸通关无纸化破题、海关通关作业无纸化先行改革、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水、综保区融资租赁业务试点以及全球维修检测功能的拓展,有力助推上海集聚国际资源,实现产业升级。分类通关全面推开、“一单两报”试点不断深化、“一门式”通关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检验检疫集中审单模式全面铺开,实实在在地提高了通关效率,促进了企业综合成本的降低。长三角城市群口岸合作规模扩至28个城市、多式联运方式趋向成熟、电子口岸合作向纵深拓展,上海口岸服务腹地经济发展的功能显著提升。
通关监管创新
上海航空口岸过境优惠政策成功落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自3月15日起,实施24小时直接过境免办边检手续政策,全年24万余直接过境旅客免办边检手续。5月,国务院同意上海航空口岸对部分国家公民过境免签时间由48小时延长至72小时。2013年1月1日起,上海航空口岸正式对45个国家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有关统计显示,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上海口岸对国际中转旅客的吸引力明显提高。
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试点正式启动。8月1日,上海海关在水运口岸启动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改革后,企业办理货物进出境手续时,仅需将电子报关单及随附单证电子数据向海关申报,海关对低风险的货物自动放行,企业不需再到海关现场提供纸质单证。截至2012年底,共有17890家企业与上海海关签约,共放行无纸化报关单203134票,货值129.32亿美元,列全国12家试点海关首位。通关作业无纸化的目标是单证审核依据由传统的纸质单证为主向电子数据为主转变。
在全国率先实现分类通关改革关区全覆盖。2012年,约有83%的出口货物和80%的进口货物以低风险验放方式通关,此类货物单证的海关平均作业时间由改革前的15分钟缩短至7-8分钟。5月15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分类通关改革全面启动。至此,上海海关将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纳入分类通关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此外上海海关将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适用范围放宽至一年内无走私违规记录、资信良好的B类生产型出口企业。
关检联动推进进出口商品通关单无纸化。4月23日,上海海关和上海检验检疫局共同宣布在上海口岸实施通关单无纸化试点,范围涉及法律规定必须经商检机构检验的所有出口商品及部分进口商品。参加试点的企业向海关申报前不必到检验检疫部门业务现场申领纸质通关单,由检验检疫部门将通关单电子数据发送给海关,海关对电子数据进行自动比对,办理相关通关放行手续。11月,试点继续扩大到全部进出口商品。此举一年将为企业节省约1700万小时通关时间。
上海港水水中转效能提升展现新成效。上海海事局加快江海直达船型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荐主流船型市场占有率达到72%,高效地服务了洋山深水港集装箱中转的需求。同时,建立内支线船舶双套作业服务新机制,探索干线集装箱船舶两船套泊新办法,推出洋山主航道双向通航水上监管服务新模式,加快了港口通关速度,提升了水水中转比例。2012年共完成套泊作业1328艘次,码头单位释放产能7000余万元,航运单位节约船期1500余万元。
案例:洋山港主航道首次实现双向试通航,长江口深水航道超宽船舶交会试验成功。
2012年7月1日,大型国际干线集装箱船舶“ITAL FLORIDA”(意茂)、“HUMBER BRIDGE”(汉伯桥)在洋山主航道内小岩礁附近水域保持安全距离交汇通过,标志着洋山港主航道首次实现双向试通航。2012年共进行双向通航90艘次,大大提升了洋山港的通关速度。同时,上海海事局加强深水航道13.5米深吃水船舶航行和85米船舶交汇宽度常态化可行性研究,7月2日长江口深水航道超宽船舶交会试验成功,标志着深水航道通航能力进一步提升。洋山港主航道双向试通航和长江口深水航道超宽船舶交会试验双双获得成功,开启了上海港航运发展新篇章,这对助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能级提升,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上海口岸环境,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台胞签注自助机启用。11月21日,上海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在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启用台胞签注自助受理机,台湾居民只需将台胞证放在自助机上刷读,机器将自动打印申请表格,免去手工填写过程,大大缩短了直航包机大客流的办证时间。该设备投入使用后,月业务量超过5000证次,占台胞口岸签注总量的80%,吸引了更多的台胞选择到上海办理口岸签注。
“一单两报”试点深化有所拓展。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拓宽技术支持通道的基础上,2012年,市口岸办会同口岸查验单位和亿通公司,根据试点企业提出的需求和建议,不断改进软件系统,稳步扩大试点范围。目前,试点企业已增加到24家,基本覆盖生产、物流、代理等各类型企业。其中,新试点的元初公司,成为第一家试点“一单两报”数据导入功能的企业,企业ERP数据与“一单两报”联合录入系统实现无缝对接。
上海口岸提出通关无纸化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12年,上海口岸系统梳理了通关全流程的信息流、单证流和资金流,针对通关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完成口岸通关无纸化课题研究,相关报告顺利通关专家评审。8月以后,市口岸办积极推进通关无纸化课题成果转化,形成上海口岸通关无纸化三年行动计划方案,为未来三年上海口岸推进通关无纸化确定了基本框架和目标。
口岸信息化建设
检验检疫无纸化电子放行系统成功运行。上海检验检疫局通过入境货物检验检疫无纸化申报及物流监控系统,将船代、港务、货代、监管仓库等单位的各项业务环节统一纳入系统,基本建成了检验检疫与电子口岸之间的数据和指令信息的相互传递,形成电子申报、电子审单、电子抽查以及电子放行的全程电子化操作模式。10月,上海检验检疫局进一步扩大无纸化电子验放的业务范围,已经实现对口岸进境集装箱和空港入境货物的无纸化电子验放。
航运金融电子支付基础平台进入市场运行阶段。截至2012年底,该平台交易金额达1.6亿元,交易笔数约30万笔,支付企业达千家,覆盖同类市场份额的30%。现有多家大中型船(代)公司在进口换单费以及出口放箱费方面通过与平台合作,实现在线结算。航运金融电子支付基础平台将电子支付基础平台与业务系统对接,为航运企业提供航运费用网上支付服务,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加速其资金回笼。
检验检疫实现24小时全时审单和智能审单。上半年,上海检验检疫局将集中审单模式推广至下辖的全部16个分支局、办事处的所有进口报检工作点,平均单日电子审单批次达到1.5万批,成为全国检验检疫系统内集中审单覆盖面最广、集中审单量最大的直属局之一。
【集中审单模式】是指通过电子自动审单方式,将进出口监管需求转化为审单指令下达到具体的检验检疫工作上,使管理和操作有机结合,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柜台式人工审单和记录式审单模式,具有审单口径统一规范、审单信息更新及时、审单重点突出依据充分、检企交流反馈机制强大、业务数据管理高效等特点,实现了365天24小时全时审单和智能审单。
船舶调度管控系统投入运营。该项目的建设,为增强港口服务合作体系、实现智能化港口建设奠定了基础。其整合了上海港生产业务干支线调度和各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平台包括船舶计划管理、码头船舶作业监控、数据标准化、自动数据交换、信息整合等五个子系统,通过统一的电子报文格式,港口管理部门与港域内各码头企业信息系统实现对接。
特殊监管区域联网监管信息化异地拓展。2012年,上海电子口岸在原有上海版本的基础上,升级开发了“电子口岸特殊监管区域辅助管理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应用,包括新疆阿拉山口综保区和武汉、大连、西安、太原等地的特殊监管区域。
区域大通关合作
安徽省正式加入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协作机制。3月,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第四次联席会议第一次联络员会议上,确定安徽省9个口岸城市全面加入《长三角口岸城市群大通关合作协议》,并对协议内容进行了相应调整补充,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合作的口岸城市群范围由原有的15个扩大至28个。合作协议确定了干支线中转、铁海联运、空陆(空空)联运、保税物流和区域通关五方面共15个具体合作项目,并明确了项目的主要内容、工作目标及任务分工。
区域通关合作惠及企业成倍增长。上海海关与全国40个直属海关建立了区域通关合作机制,区域通关改革已率先覆盖至全国所有直属海关,截至2012年底,“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已适用企业22984家,是2011年的3倍多。上海检验检疫局自“泛长三角检验检疫合作机制信息平台”启用以来,实现了检验检疫省际跨区域业务协同处理的无纸化和信息化,进一步发挥了直通放行和电子转单的便捷通关优势。
上海港首次实现对国际集装箱货物的中转运输和二次集拼。12月19日上午,两艘大型集装箱船从洋山港分别驶往波兰和斯洛文尼亚,两艘船上各有一只集装箱在上海完成了从拆箱到重组货物的全过程,这标志着洋山保税港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正式启动。实现该项突破,对上海适应产业转移,参与国际资源配置意义重大。
【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是指境外货物经过近洋、远洋国际航线运至上海港,与内地通过沿海、沿江内支线船舶转关至上海港的出口货物,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拆箱进行分拣和包装,并根据不同目的港和客户,与上海本地货源一起重新装箱后再运输出境的一种港口物流业务。
区域间多式联运向常态化运作推进。上海港务集团和部分长江支线船舶公司,有效开展长江支线船舶“一次靠泊”推进工作。截至2012年底,长江支线班轮密度达每周50班,已实行班轮化运作的船公司达12家。铁海联运新增常州—上海,蚌埠—上海班列,全年货物达11万标准箱。当年杭州与上海空陆联运货物量达到上年的3.63倍。
电子口岸关税支付等功能覆盖长三角。到2012年底,关税电子支付覆盖了苏、浙、皖、沪四省市。上海电子口岸与浙江省电子口岸实现共享报关单通关信息。上海港与南京、南通、宁波等主要码头之间实现了部分港航数据的互联互通。
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拓展
国务院批复同意洋山保税港区扩区。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文件,批复同意洋山保税港区扩区。扩区后的洋山保税港区规划面积14.16平方公里,共分2个区块,其中岛域规划面积7.31平方公里,陆域规划面积6.85平方公里。
启运港退税政策在上海与青岛、武汉之间试点启动。8月1日起,从青岛和武汉经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中转至境外的出口货物无需离境,一经确认离开启运港口,即可视同出口并办理退税。此次出口退税监管方式的创新,可更好地发挥上海的区位优势,吸引出口货物经上海洋山港中转,从而使洋山港和国内航运企业更为平等地参加国际竞争,进一步提升上海洋山港国际枢纽港的地位。
《关于推进上海综合保税区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意见》出台当年即取得效应。2012年,综合保税区共引进8家境内外融资租赁母公司和50家SPV项目公司,租赁资产规模超过25亿美元,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9月,综保区召开了融资租赁产业发展推进会,并正式启用融资租赁主题展示馆和综合服务平台。
期货保税仓单质押融资功能试点在洋山启动运作。2012年,期货保税交割功能向金融服务方向深化迈出重要的一步。依托期货保税交割和保税仓单质押功能,上海综保区大宗商品进出口快速增长,当年综保区铜及制品进出口额增长55%,新增大宗商品销售额233亿元,已初步形成大宗商品产业的集聚效应。
上海综合保税区拓展全球维修检测功能取得突破。9月11日,国家质检总局在上海挂牌“全国入境再利用产业检验检疫示范区”,在综保区打造全球检测维修中心。12月,机场综保区波音维修项目启动运作,上海波音成为利用保税政策优势发展非国内制造航空产品维修业务的标杆企业。
洋山保税港区正式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保税船舶登记”的试点区域。3月6日,洋山保税港区正式启动“保税船舶登记”试点,开展船舶保税登记业务,为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的企业所拥有的从事国际航运业务的保税船舶办理船舶登记业务。8月,交银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和福建冠海海运有限公司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运作的“冠海朝阳”轮注册成为“中国洋山港”首艘保税登记船舶。
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同意上海保税区国际贸易结算中心扩大试点范围。该批复还延长了试点期限,优化了试点操作流程。目前,上海综合保税区内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企业拓展到50家、专用账户贸易额累计近100亿美元。
2013年重点任务和举措
推进上海口岸通关无纸化。根据《上海口岸通关无纸化三年行动计划》方案,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任务,2013年重点推进航空口岸放行无纸化、出口加工区保税货物放行无纸化、水运口岸散货码头试点放行无纸化和航空国际转运货物、国内转关货物监管的无纸化。
做实区域大通关合作。继续做好长三角口岸城市群专题合作项目,完善充实长三角“点对点、城对城”合作项目,探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进机制;完善上海与中部六省的日常协调机制,探索建立秘书长制度。
推进上海口岸贸易便利化措施取得实效。以贸易便利化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口岸单位的联动合作,探索进出口企业诚信管理,实施诚信便利,联合惩戒;推进航空口岸保税货物和口岸货物同步运作常态化;进一步完善检验检疫通报通放、预检验、集中审单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口岸通关环节的信息化监管水平。
探索过境免签证政策延伸到水运和铁路口岸。加快上海邮轮母港建设,发挥航空枢纽港对邮轮经济的助推作用,需要更加便捷的出入境管理手续。2013年,结合新的出入境管理法,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将航空口岸过境免签证政策延伸到水运和铁路口岸。
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实现新拓展。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建立加工贸易联网监管辅助管理系统;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和仓单质押以及保税船舶登记等新型业务发展;积极研究试点建立自由贸易园区相关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