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通关”现场会虽然已经过去十余年,但亲身经历现场会的一些事情却仍然记忆犹新。
(一)
什么是“大通关”?这个现在看似简单且无歧义的问题,但在当时却找不到权威的解释。据记忆中上海海关有关人员解释,“大通关”原本是指海关内部通关作业制度改革。后来,业内外人士把进出口货物通过海关和检验检疫等部门法定作业流程称之为“大通关”。
上海提出“大通关”这一设想,源于2000年初。当时,上海的几家跨国企业建议,上海应尽快提高口岸工作效率,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此,市外经贸委和口岸办用了近一年时间进行调研和国外考察,找出了影响上海口岸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深化了对提高口岸工作效率的意义的认识。
2000年6月,市外经贸委和口岸办与上海海关、检验检疫局、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等部门联合推动,在外高桥保税区进行了空运进口货物“直通式”试点。2001年7月开始,又在松江出口加工区进行“快速通关”试点。
随着“大通关”试点工作的展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需要论证并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可,即对上海开展的“大通关”进行解释和界定。
2001年下半年,我们先后接到两个最权威的依据,一个是2001年10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国办发明电﹝2001﹞38号《关于进一步提高口岸工作效率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一个是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2001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通关’制度,提高通关效率”。
“通知”中没有提及“大通关”字样,通篇强调的是“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主动出面研究解决当前影响口岸工作效率的各种问题,推动提高口岸的整体工作水平和效率”。朱镕基总理的指示,更多是强调各部门形成协调联动机制,“提高口岸货物通过及作业能力”。
为此,我们与海关、检验检疫及市政府有关部门几经研究讨论,逐步形成共识并得到了有关方面领导的认可:
一是统一了对上海“大通关”的认识。提高口岸工作效率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涉及口岸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所谓硬件,主要指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查验配套设施建设。所谓软件,主要指涉及口岸工作相关单位的服务理念、创新举措、工作作风、管理水平等等。另一个方面既涉及货物的进出口,也涉及人员和交通运输工具的出入境。从上海口岸当时的情况看,货物进出口的问题相对比人员和交通运输工具出入境更为突出。上海提高口岸工作效率目前主要着重解决货物进出口的“大通关”问题。
二是统一了“大通关”的定义。“大通关”是对上海实施的“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工程”的简称,即在货物的进出口通关过程中,通过运用现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对单证流、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整合,使之合理、规范、畅通,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为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体现政府行政监管的能力和效率,提高上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大通关”涉及相关的口岸监管查验单位、港口、机场管理部门、税务、金融机构、生产企业、海、陆、空运输企业、货主、代理等各自的作业流程。
三是统一了“大通关”的范围。是指进出口货物自货主委托报检报关起至提取货物或将货物运抵监管区域止的全过程。
当时,“大通关”试点主要是在有关特殊区域,为部分特定企业,开辟特设通道,提供特别服务。提高口岸工作效率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逐步提速的过程,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通关中全部问题,满足所有企业和货物的通关需求。针对其它希望加入“大通关”行列的企业,经过研究,又提出了“大通关”的条件:即中央在沪监管查验单位要求企业和货主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企业或客户有快速提、发货需求;(2)单证准确、及时、完备;(3)货物属非查验、非征税;(4)实行“提前报检、提前报关、实货放行”通关模式。
统一了对“大通关”的认识后,上海“大通关”各项工作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二)
口岸工作涉及众多部门,多道环节,提高口岸整体工作效率需要口岸各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为此,海关总署、铁道部、交通部、外经贸部、质检总局和民航总局等部门建立了由海关总署牵头的口岸工作联络协调机制。国务院办公厅《通知》下达后,从海关系统得到信息,海关总署与国务院其它八部委将组成调研组来上海调研“大通关”工作情况。为此,上海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
2002年3月25日上午,市政府第127次常务会议听取关于“大通关”工作情况汇报。同日下午,市“大通关”工作领导小组向抵沪的国务院八部委调研组作了关于“大通关”工作情况汇报。调研组在沪期间,先后考察了虹桥机场、航交所、外高桥港区二期码头、外高桥保税区等并听取汇报。3月27日,海关总署副署长李克农代表国务院八部委调研组反馈调研意见,蒋以任常务副市长,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口岸查验单位有关领导参加。调研组充分肯定了上海“大通关”所做的工作和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意见,拟向国务院有关领导提出在上海召开“大通关”现场会的建议。
(三)
国务院八部委调研组离开上海后,上海立即展开了紧锣密鼓的“大通关”现场会准备工作。
从4月28日星期日开始,“大通关”现场会准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市领导、市“大通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外经贸委、口岸办、上海海关及其他有关单位和部门密集召开各类专题会,布置现场会各项准备工作,审议接待方案和各单位汇报材料及工作小组细化方案。5月13日,第市政府130次常务会议听取了“大通关”现场会筹备工作方案汇报。
5月22日,国务院“提高口岸工作效率现场会”如期在上海召开,参加现场会的国家有关部委有海关总署、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外经贸部、质检总局、民航总局、中编办、国务院办公厅、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人民银行、体改办、国研室、外汇局、国信办等部门和北京、天津、内蒙、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上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广州、深圳、大连、厦门、青岛、宁波、满洲里等口岸城市相关领导。本市市政府相关部门,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等查验单位和港务局、城交局、空港办、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松江出口加工区管委会、航交所等单位领导列席了会议。
现场会按照既定方案顺利进行。5月22日下午4时许,出现一个“小插曲”,我们突然接到通知,吴仪国务委员要求安排2家参加“大通关”的企业代表在23日上午会议上发言。我们连夜与有关企业沟通协调,次日一早,2家企业代表发言稿就放在了与会代表桌上。为此,吴仪在现场会讲话时专门提到:“刚才大家听到的两个公司的介绍,一个英特尔,一个达丰。上海的行动是很快的,昨天我跟(蒋)以任说了一下,这两天介绍情况,都是部门讲、地方讲是怎么做的,做完以后,客户的反映到底怎么样。他们马上采取了行动,今天两家公司,不仅口头上讲了,而且还有书面材料,行动很快,这也是高效率。特别从刚才达丰,包括英特尔也是这样,它就是要求投资环境,你投资环境好了,时间缩短了,企业马上增强了投资的信心。因此,我们现在必须要有认识上的突破,要有观念上的转变。一个是最高领导,象上海的做法,另外,包括中间层,不要得盲肠炎,往往是上面的认识很高,到了中间就梗阻了,到下面就更下不去了。所以我强调的第一点,思想必须先行,要树立“大通关”的观念。”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上海“大通关”现场会圆满结束了,借着现场会的东风,怀着新一轮的启示,“大通关”工程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十多年来,上海“大通关”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不断得以深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