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盟通物流有限公司日前进行了上海自贸试验区首单企业自行运输业务,一批价值250万美元的液晶显示屏从洋山保税港区转运至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由于采用“先进区、后报关”的新通关模式和企业自运,货物从起运到交货由以往的5-6小时缩短到如今的3-4小时,平均每辆车节省费用200元。
不是政策的优惠,靠的是深化改革——上海海关新推的一系列监管试点,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在进行的制度创新写下了注脚,带来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据测算,自贸区内6家“先进区、后报关”的试点企业,货物入区的平均通关时间可缩短2-3天,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0%。
通关新模式:省的不只是钱
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的海关卡口,正见证着两种并存的通关模式。
上海绕城高速行至凌海路,见到的是先报关、后进区的“传统模式”:写有“海关监管”字样的货运集卡竞相列队,等待通过自贸试验区的卡口。由于车流量大,排在队尾的车辆不时往里加塞,性急的司机还按起了喇叭。停车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天通过这道卡口的货车都要经历排队的煎熬,“至少要30分钟才能进去”。
而捷开依(上海)物流有限公司是“先进区、后报关”的试点企业,一批价值359万美元、重499吨的电解铜,通关仅用了30秒。
捷开依公司在过关前一天下午,就接到货物即将到港的指令,公司通过自贸区海关监管信息化系统向海关发出提货申请,不到10分钟就收到了系统自动生成的回执。凭借回执,公司在货物到达港口、尚未办结海关手续前,就能直接从港区提箱装货,先行运货进区入库。在卡口前,货车司机也不必下车办理通行手续,只要驶入“快速验放车道”扫描回执上的条形码,核对信息后就能快速通过。有司机总结:过去是“两下车两上车四敲章”,现在则是“零上零下不敲章”。
和以往“先报关、后入区”的“串联”通关相比,试点的通关新模式允许企业将提货入区和申报备案手续“并联”进行。“一线放开”了,企业早做准备,合理调度,时间省了下来,集装箱滞留港区的成本也大幅缩减。
上海盟通物流有限公司运营部徐经理说,传统通关一定要等待客户数据、发票到齐,货物长时间滞留港区,有家企业今年1到10月滞港费达28万元。“等新的监管模式推广开来,滞留港口的成本就基本归零了。”
此外,海关差不多同时推出的“分送集报、自行运输”试点,也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跨区货物运输大开方便之门。上海海关相关负责人解释,分批送货集中报关在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前已开始施行,但自行运输是新亮点。这样企业可自主决定符合要求的车辆运输,选择面更宽。迄今上海海关已经确定了4家自行运输试点企业。
行政职能转变:从监管到监管服务并举
“一线放开”并不意味着放松海关监管。“我们是在安全有效管住的前提下放开。自贸区加快建设促使海关不断朝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的新型监管模式迈进。”上海海关加贸处副处长邱海滢说。
在一线进境货物准入放松的同时,海关在自贸区内继续实施GPS全程定位监管模式,卡口也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改造,并与监管信息化系统进行联网对接。车辆过关时,系统能一次性完成车辆GPS信息消核、车牌及集装箱号自动识别、货物信息扫描验核验放等程序。
通关新模式试点,给企业带来了便利和效率,也倒逼海关行政职能和监管观念、手段的转变。“企业感受到最直观的变化是,海关过去是以安全为重,现在是监管与服务并举,开始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了。”
针对自贸区内具备资质的企业,海关实行无纸化通关,开放了中国电子口岸系统的网上预录入,将单证审核放在事后,从而避免因随附单证问题导致企业往返海关。新政实施后,年均出口箱量约1800集装箱的盟通物流公司,没有一次因为通关原因而误船。
上海海关还与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启动了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试点,避免多次重复查验,以节省企业的时间和成本。此外,海关在查验中还依靠先进技术,实施非侵入式查验,通过视频化查验的试点提高效率,避免货物损坏。
截至本月初,自贸区内进出口总值108.9亿美元,海关共办理“先进区、后报关”业务22起,涉及货物货值5300万美元,重量6391吨;海关联合检验检疫部门办理“一次申报”货物160批,“一次查验”货物34批,“一次放行”货物9223批。
自贸试验区成立不足两个月,海关监管试验初现成效。海关总署党组书记、署长于广洲表示,要把上海自贸区作为海关探索监管创新的试验田。海关总署预计明年2月起在发布2014年海关统计数据时,将公布上海自贸区的进出口情况。这份阶段性的制度红利“账单”,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