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杨高北路。车行途中,一道“海鸥门”扑面而来,门上一排“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红色大字,见证着这里的传奇。
从2013年9月起,自贸区就引领着中国土地上的新一轮改革探索,犹如一只海鸥奋身飞向辽阔未知的洋面。去年,这只“海鸥”飞得更高更远了。
2018年,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的指示,上海自贸试验区以深化推进“三区一堡”建设为核心,以系统集成、部门联动等为改革创新方法,全力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截至去年年底,自贸改革3.0版方案明确的98项重点改革任务中的96项已全部完成,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各项改革探索成效显著,总体达到预期目标。
经济辐射带动效应显现
浦东世博地区B片区,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瞩目的大洋洲展区。时隔9年,市民挥汗如雨排队进馆参观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而这片土地却已经改头换面:27幢央企大楼拔地而起,让这里成为了上海央企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在自贸改革效应的带动下,上海自贸试验区各片区的发展新动能正加快形成。在保税片区,2018年新认定了10家跨国地区总部、27家营运总部、2家高成长型总部,累计各类总部企业达到250多家,实现营业收入增长8%,占保税区域经济总量50%以上,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形成。在陆家嘴片区,9家全球规模排名前10的资管机构、14家外资独资资管公司已聚集于此,金融城吸引了全球51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设立了69家资产管理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99家。张江片区集聚的外资研发中心达163家,高新技术企业近900家。金桥片区工业产值的经济密度达200亿元/平方公里,其中现代汽车、智能制造产业产值均占全市的1/4。
2019年新年伊始,张江科学城就迎来了“开门红”,ABB等一批战略合作项目举行了签约仪式,IBM中国上海总部等项目则拿到了钥匙,正式入驻科学城,当天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154亿元。
在略感凉意的冬天,自贸区展示出逆风飞翔的态势,为企业点燃了一把火。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65亿元,占全市14.3%。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46万亿元,占全市42.8%。全年新设企业约7200户,累计新设企业5.88万户,试验区范围内累计共有企业8.85万户。全年新设外资企业近1300家,在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数的占比由试验区成立前的5.2%上升至目前的18.2%。2018年,自贸试验区实到外资额67.7亿美元,占全市39.13%。
与此同时,一批功能平台正在上海自贸区集聚。在国际智能制造、医疗器械、酒类、钟表等专业贸易平台带动下,上海自贸区已形成6个销售额千亿级产业和10个销售额百亿级产业,其中,手表、药品、医疗器械进口额分别占全国的41.1%、28.9%、24.8%。综合型功能平台也初具规模,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与上海清算所合作推出了多个商品掉期交易品种,大宗商品产业实现销售额超过1540亿元。去年,自贸试验区融资租赁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平台)正式成立,经营性租赁收取外币租金业务实现了常态化运作,而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入驻企业则达到了670家,区域文化产品进口值占全市近40%,自贸区经济辐射带动效应再上一个台阶。
“三区一堡”建设出实招
陆家嘴金融城星展银行大厦6楼,每周末都有一群年轻人来参加一场名为“领跑未来”的职业特训班。在这里,他们能对话世界500强企业及其高管,能接触国际最先进的职业培训课程,每个周末都能收获满满。
这一职业特训班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头衔”:它是由中国第一所外资职业培训机构开设的首个公开培训课,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最新例证。因而很多人说,“领跑未来”不仅仅是年轻人的愿景,这一课程名称同时契合着上海自贸试验区对未来的期许,对肩上所负重担的清醒认知。
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以及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是上海自贸改革3.0版本的核心内容。过去的一年,“三区一堡”建设翻开了新篇章。
中国第一家外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第一家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第一家外商独资工程设计公司……上海自贸区诞生的一系列首创项目,为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写下了生动注脚。去年,上海全面落实2018版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两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累计落地企业超过2800家,其中,在38个开放领域实现全国首创项目落地,特斯拉新能源整车项目、穆迪(中国)有限公司等项目相继落地,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信用评级等开放领域零的突破。2018版负面清单实施以来,上海自贸区共新设外资项目601个,吸引合同外资42.3亿美元。
风险压力测试区稳步建设的同时,上海率先跑出了“自贸区速度”:企业登记环节审批速度大幅提升60%以上,新设企业实现2天设立、4天开业,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实现带设计方案出让24个自然日办结,不带设计方案出让80个自然日办结,不动产登记从20多天缩减到5个自然日。在实施贸易便利化新规则后,上海自贸区试点签发自动进口电子许可证,九成以上的非机电类自动进口许可证实现全程无纸化,机电类自动进口许可证办理时间压缩至8个小时。而在推进集装箱设备交接单无纸化后,保税区域货物进口整体通关时间缩减到海运2天、空运24小时以内,每年直接降低费用4亿元以上。
改革要取得实效,刀刃必须向内。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大背景下,浦东“证照分离”改革形成完整体系,在全面实施国务院部署的第一批116项改革事项基础上,全面完成第二批47项改革任务,自主推进35项改革事项,并出台行政审批告知承诺管理办法。浦东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也基本建立,在全市率先实施“一网通办”,浦东新区327项涉企事项全部进入网上政务大厅,53%的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47%的事项实现“只跑一次”,实际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压缩了85%。
作为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更多的“一带一路”元素出现在上海自贸区。目前,区内多层次的跨境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了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服务平台“一带一路”专区功能,成立“一带一路”交流合作中心和中东海外分中心,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2018年,自贸试验区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总额21亿元,同比增长3%。依托张江国家科学中心,上海自贸区与以色列、俄罗斯、新加坡等国联合建立跨国孵化器,促进科技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同时,机制化的经贸合作网络初步形成,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成员拓展到“一带一路”沿线11个经济体的19个口岸,海运物流可视化、空运物流可视化、电子原产地证数据交换等项目取得明显进展。如今,在外高桥,希腊、伊朗、斐济、捷克等9个进口商品国别馆投入运营,进一步丰富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品进入中国的渠道。
“三大联动”引发共振
去年底,全球最大的外币兑换公司通济隆(Travelex)宣布将其在悉尼的亚太总部一分为二,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全新的亚洲总部。这个决定一方面是出于目前在通济隆的外币批发交易中,进出口现钞是以上海浦东机场为周转地的,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上海自贸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联动正深入推进,为企业发展平添了许多信心。
作为上海自贸区的一项制度创新,去年以来,自由贸易账户继续拓围,新增跨境再保险结算功能。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6家金融机构通过分账核算系统验收,累计开立13.6万个账户,覆盖到全市符合条件的4000多家企业。此外,金融开放创新持续深化,上海自贸区出台了扩大银行业、证券业、金融市场等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25条意见。2018年,上海自贸区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2.55万亿元,占全市35.3%,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收支总额4826亿元,同比增长了1.7倍。
联动不仅仅发生在金融领域。站在浦东张江的高处俯瞰,眼底尽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上海光源二期,以及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等“1+4”项目落户张江,和已投入使用的上海光源一期、超算中心和蛋白质中心,构成了耀眼的张江科学设施集群。
“北有中关村,南有张江园。”“张江”两字,如今已成为国内创新高地的代名词。目前,张江园区注册企业1.8万余家,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低碳环保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国家新药研发机构有30%来自张江,张江也是我国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等一批国字级平台落户张江……
去年,张江科学城首轮73个项目实现全面开工,张江将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本框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大科学设施群之一,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实现了“关检一体化”,整体通关时间从原先的2—3天缩短为6—10小时,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MAH)范围拓展至全市43家单位的68个品种参与,率先试点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并在全市复制推广。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上海自贸区同样不遑多让。和长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协同度进一步增强,上海主动对接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舟山3家仓库成为上海期货交易所指定交割仓库,长江经济带12个海关所有通关作业现场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启运港退税试点范围已覆盖长江沿线13个主要港口,离境港扩大到外高桥港区和洋山保税港区等2个港口,带动洋山港水水中转比例近50%。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如今,新的重大建设任务已经箭在弦上,上海自贸区这只改革之鸥又将振翅翱翔。
来源:解放日报